年和福的来历

邓佳佳2023-02-15  18

“年”的来历:上古传说,往往春节期间,冬天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野兽,也叫“夕”,人们把这种猛兽叫“年”或“夕”,年兽一年出没一次,这一天叫“过年”(年来了),把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爆竹霹雳乱响,就吓得不敢进家。当到了过年这一天的除夕,家家户户都大门都贴好了红对联,傍晚就在门口燃放篝火,门口挂起红灯笼,小孩除夕之夜走夜路要打灯笼吓走年,人们舞龙耍狮,放鞭炮,好热闹,到了除夕之夜子时,全家老小围着桌子吃年夜饭,因年兽“夕”半夜子时出没,子时为了补充体力,人们就进食一种补充阳气食物,因在这种食物在子时交接之时吃了最有力,故叫“饺子”。人吃了饺子就体内一阳复生,力大无穷,可与年兽持久搏斗,年兽就不敢轻易进家门吃人了!除夕这一夜,家家户户可谓胆战心惊,闹腾了一夜。到了大年初一凌晨,炎黄老少全家都五更起床,起来问候家中老人小孩,是否平安,即拜年。于是起床后,首先在院中,向老天供案上香,磕三个头,感谢上天保佑自己免受年兽所害,并祈祷来年愿望。然后向家里父母等老人问候平安,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表示感谢长辈保护自己免遭年兽伤害,并问候长辈平安。大年初一,向家人问安后,再向家族长辈问安。最后再向街坊拜年,按辈分疏远次序,互至平安。除夕之夜,年兽已过,人人嬉笑,个个平安。

“福”字是新春时的一个传统习俗,与爆竹、春联、年画一样,成为春节的一种像征。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宋代已经开始

农村还年福是啥意思?

这位知友,有些农村的年俗是腊月二十四至大年三十为自家人团聚时间 ,女儿、 女婿、 外甥要来娘家、 舅舅家 ,叫做“ 还年福 ” ,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

,老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女儿外甥要给娘家 、舅舅辞年岁(送礼 物)。

席上姑爷之间要比拚酒 ,外甥要多敬舅舅的酒 ,醉个三、 二个最为高兴

,席上总结过去的一年, 打算和规划来年, 大家互为修订来年的目标 ,真诚而热烈,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是为“ 还年福” 的主要内容 。

1、年。

起源:“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

2、福。

起源:“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国语?晋语二》上载:“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后人注:“福,祭祀用胙肉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如《左传?庄公十年》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里福是护佑的意思。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基本采用的是《左传》上的说法:“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

例如:“钱”是我国对货币的俗称:

是在特定国家或经济体内的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或是偿还债务的特殊商品。农家必须依赖这种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而且“钱”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于交换。

由于它较长时间地被当作交换媒介物,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货币,“钱”这个名称也就被沿用了下来。现在在博物馆等处,见到的“布币”比农具“钱”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钱”的原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642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