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北朝四朝分别是什么

南朝北朝四朝分别是什么,第1张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与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

扩展资料: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 ,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  ,即隋文帝 ,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北朝

唐——前期是府兵制,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改为募兵制。

宋——团练兵、民兵制。宋朝中央设有禁军,为正规军,其他是为团练和民兵的非正规军。

元——军户制,统治者是蒙古族,所以兵制有少数民族特色。皇帝统驭军事大权。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机构,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元初和元末征战较多,往往分设行枢密院,就地节制军事

明——卫所军府制。

清——八旗绿营制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 朱棣 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城, 朱允炆 烧掉偏殿后失踪,城内一片混乱。翰林院的文官们心情则比较复杂,有的要以身殉死,有的则想去讨好朱棣,为自己博一个晋升之路。例如,翰林院编修 王艮 听闻朱棣进城,选择饮鸩身亡,而他的同事 解缙 则选择主动上街迎接朱棣,赢得了朱棣的好感。

同在翰林院,有一位翰林院编修则采用了极为特殊方式和朱棣见面,《明史·卷一百四十八》记载:

意思是,朱棣进入南京城后,这位翰林院编修拦在朱棣的马前问:“殿下是先去拜谒明孝陵呢,还是先登基呢?”朱棣听完后,如醍醐灌顶,立即掉头去拜谒朱元璋的陵墓。从此,朱棣记住了他的名字—— 杨子荣。

杨子荣 ,也就是明朝“三杨”之中的 杨荣 ,他阻拦朱棣登基那年,是他入仕的第三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他开始“飞黄腾达”,最终成为明朝内阁中的佼佼者。若干年后,他甚至被入祀帝王庙。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三杨”中的杨荣,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还原一个机敏通达的“东杨”。

杨荣,字勉仁,福建建安(福建建瓯)人。根据《文敏集·附录》记载,杨荣出生于洪武辛亥十二月戊子,即洪武四年十二月初九。

杨荣一生两次改名,根据《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记载:

意思是,他出生后取名为杨道应,他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哭声比较响亮,说:“这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于是改名为杨子荣。而“杨荣”这个名字,是朱棣登基后赐给他的。

杨荣少年聪慧,很小便闻名于乡里。十七岁时,杨荣被选入福建建宁府的府学读书,为“ 诸生之首 ”。建文元年,当时户部侍郎夏原吉到福建视察,恰巧碰到杨荣在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孟子》,夏原吉对杨荣十分喜爱。同年秋天,杨荣参加福建省乡试,考中福建第一,是为解元。

当时,靖难之役已经爆发,但建文帝为了吸纳人才,还是如期举行了第二年的科举会试。所以,建文二年,杨荣如期进京赶考,在会试中考取第三名的成绩,殿试过后,杨荣位列第五(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需要说明的是,建文二年的许多进士,并没有得到建文帝的重用,例如 胡广、金幼孜、杨溥 等后期的名臣,在建文朝都屈居于翰林院,他们有的曾向朝廷提出的治国之言,大多没有被朱允炆所采纳,杨荣也是如此。

到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抵达浦口,翰林院的文官们开始躁动起来,等朱棣进入南京城,杨荣选择用一次冒险的提醒,来证明自己的睿智。

杨荣拦住朱棣,问他到底是先拜谒明孝陵,还是先即位?一句话彻底让朱棣警醒。因为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入南京城的,说到底,他还是朱元璋的儿子,若进入南京城不去祭拜朱元璋,那岂不是不忠不孝之人?所以,朱棣赶紧掉头,去往明孝陵方向。

4天后,朱棣即位,杨荣受到重用。他和 解缙、胡广、黄淮、胡俨、杨士奇、金幼孜 一起,被朱棣纳入刚刚组建的内阁之中,他们7人,便是明朝第一批内阁成员。

需要说明的是,永乐初期的内阁成员,和明朝后期不同,当时的内阁成员大多只是七品或六品的职位,他们的作用是负责给朱棣参议政务,说白了,相当于朱棣的私人秘书团。

《明史》云:

7人中,杨荣的年龄最小,但他最机敏,而且杨荣通晓军务,这一点让他和其他六位内阁成员有所不同。

一日,西北传来军报,说宁夏被围。朱棣连忙派人召集7位内阁成员商量对策,可是,由于时间太晚,内阁只有杨荣一人在值班,朱棣就把奏折给杨荣看,问杨荣该从哪里调兵。杨荣回答说:“不用调兵,宁夏无碍。”朱棣连忙问何故,杨荣说:

意思是,宁夏城池坚厚,将士和百姓都善战,这份奏报是十几天前发出的,如今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

朱棣是“马上天子”,也算了解兵事,但杨荣说的话他仍旧不太相信。待到天亮,第二份奏报送到京城,果然说宁夏之围已解。

从此,朱棣对杨荣信任不已。此后,不管朱棣是御驾亲征,还是出京巡查,内阁成员中,唯一一位常年跟随朱棣之人,就是杨荣。

《明史纪事本末》中曾记载一件这样的事情:

这段话中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 练子宁

朱棣登基后,对建文旧臣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其中,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和练子宁四人的遭遇最为凄惨,练子宁被杀前已经说不出话,但仍然用手指蘸血在地上写字辱骂朱棣,因此朱棣灭其全族。

上述这段记载,是说江西吉水有一个叫钱习礼的文臣,曾和练子宁的家族联姻。因为有这层关系,他经常被其他人威胁。后来,钱习礼找杨荣帮忙,杨荣找机会将这件事禀报给了朱棣。朱棣说: “假如练子宁尚在,朕也会重用他,何况钱习礼呢?”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对建文旧臣都缄口不言的情况下,钱习礼首先想到的是找杨荣帮忙,而杨荣也敢在朱棣面前提这件事。这足以说明,杨荣很受朱棣的信任。

永乐二年,皇长子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棣命杨荣兼任太子右谕德,赐二品官服。《明史·杨荣传》云:

意思是,朱棣向来威严,和大臣议事的时候常常发怒,只要杨荣一来,朱棣的怒气便消了。

杨荣在军务上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超其他内阁成员,永乐元年,江西发生强盗劫掠事件,朱棣命行人 许子谟 奉旨去招安这帮盗贼,然后下旨给都督 韩观 ,命他发兵跟随。若是盗贼不接受招安,便命韩观出兵剿灭之。

结果,盗贼主动接受招安,朱棣下旨要封赏许子谟和韩观。其他内阁成员都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唯有杨荣认为,许子谟当赏,但盗贼接受招安时韩观并没有到达,不应该赏赐韩观,朱棣和其他6人这才意识到杨荣言之有理。

永乐五年初,杨荣奉命前往甘肃筹划军务,他亲自骑马观察甘肃山川的地形,并且画成地图。等他夏天归来,朱棣看到地形图后惊叹不已,亲自切瓜给杨荣解渴。两年后,蒙古将领 脱脱不花 给甘肃总兵何福递信,表示要投降明朝。何福拿不定主意,快马加鞭到京城请示朱棣。朱棣和内阁成员商议此事,杨荣主动请缨前往,果然收服了脱脱不花。

事后,何福因功被封为宁远侯,他对杨荣佩服不已。

另外,明朝第一代宁阳侯 陈懋 常驻宁夏,他是“靖难四公爵”之一的陈亨之子,他曾3次担任朱棣北伐的先锋官,在永乐朝绝对算得上是一员虎将。杨荣曾奉命与陈懋一起规划宁夏防务, 待杨荣回京后,陈懋上书给朱棣,他认为以杨荣的军事才能尤在自己之上。

永乐七年,“靖难第一名将”丘福带兵北伐鞑靼,结果惨败。朱棣一怒之下,决定于次年御驾亲征,杨荣随行。明军在斡难河探知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自挑选精骑奔袭而去,独留杨荣在后方带领300人押运粮草和辎重。最终,朱棣大胜。但由于明军奔袭太远,粮草不够,杨荣建议将朱棣的御用粮食发给将士,大军才没有饿肚子。等到朱棣返京,更加珍视杨荣。

是时,朱瞻基已被立为皇太孙,朱棣让杨荣每个月必须抽出三天时间到文华殿陪朱瞻基读书。若干年后,朱瞻基登基,每逢军事大事,他必请教杨荣。实际上,杨荣和朱瞻基之间的信任,从永乐朝便已经开始了。

《名卿绩纪》曾评价杨荣:

意思是,杨荣在内阁辅政时,以才思敏捷而著名。皇帝有大事不决的时候,杨荣总能用几句话就能引导皇帝做出决断。杨荣通晓地理和军事,懂礼乐,又是翰林出身,学识之渊博,无人不服。

早在永乐六年,杨荣的父亲去世,朱棣离不开杨荣,便命杨荣将父亲下葬后立即归京,这在当时称作“夺情”。到了永乐九年,杨荣之母去世,朱棣仍要“夺情”,杨荣求朱棣允许他守孝三年,朱棣几番挽留,杨荣涕泗横流,跪求朱棣成全。朱棣最终派宦官一路护送杨荣返回福建老家。这期间,朱棣经常快马加鞭请教杨荣事务。27个月后(永乐十二年),朱棣等杨荣守孝期刚满的第二天,便立即让宦官接杨荣重回内阁。

是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军50万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扈从。

在军中,朱棣给了杨荣三件任务:第一是参谋军务;第二是给皇太孙朱瞻基担任老师,若朱瞻基在军务、政务上有所疑惑,都可以向杨荣请教;第三个任务则比较重要,由于朱棣需要带兵在阵前指挥,玉玺不能带在身旁,杨荣则掌管朱棣的玉玺。史载:

意思是,凡是军中需要由朱棣过目或发出的诏令,都必须由杨荣看过之后才可以签发。

从这三个任务可以看出,杨荣在朱棣心目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

永乐十五年,朱棣北巡。有军中将领忌惮杨荣的刚直,想推荐杨荣为祭酒,实际上是想让朱棣疏远杨荣。可朱棣不为所动,在朱棣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杨荣的位置。

笔者认为,明成祖朱棣在政治和军事上成就颇丰,他在识人用人上,也颇具慧眼。他多次出征,留杨士奇、夏原吉、蹇义等能臣帮他治理天下,却独用杨荣这样的懂兵事又善于决断之人常随身边,这些人,便是永乐盛世的根基。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朱棣和杨荣是相互成就的。

永乐十八年,杨荣升任文渊阁大学士,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但朱棣每次出征,仍必带杨荣。当时,浙江、福建等地山贼起事频繁,张辅等将领建议朝廷出兵征讨。朱棣问杨荣的意见,杨荣认为:“百姓之所以会起事,大多是因为官吏压迫而无路可走。如果贸然出兵,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不如先派人去督查当地的吏治,然后再去招抚山贼,如此,便不用烦劳师旅了。”朱棣采纳了杨荣的建议,后来山贼果然平息。

《晏子春秋》中说: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杨荣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他并不乐见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这才是优秀士大夫的高级境界。

杨荣对明朝来说,有一项非常重大的贡献,那便是支持朱棣迁都。当时,朱棣要求迁都北平,包括杨士奇在内的众臣皆反对,唯有杨荣认为“ 北平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 ”。杨荣的支持,对明朝此后的200余年巩固北部边防来说,意义重大。

朱棣在人生最后三年,连续进行了三次北伐,杨荣每次都随行。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开启了最后一次北征。这一次,明军在塞外并没有找到蒙古人的主力,但天气寒冷,再加上朱棣将最能干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下狱,导致军粮不继。史载: “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 将士们在饥冻之下,损失惨重。《明史·杨荣传》记载:

朱棣向群臣问计,群臣唯唯诺诺,都不敢出声,只有杨荣大胆说出自己“ 班师回朝 ”的建议,最终被朱棣采纳。

敢断人之不敢断,言人之不敢言,这才是杨荣!

当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同行的宦官惊慌失措,关键时刻,杨荣稳住大局。他命宦官照常供应“朱棣”的饮食,然后和金幼孜一起打造锡器保存朱棣的遗体,对外秘不发丧。在安排停当之后,杨荣亲自骑马赶回京师,将朱棣驾崩的消息告知太子朱高炽,并建议朱高炽密切防备汉王朱高煦。最终,大明朝顺利地完成了皇位交接。

殊不知,当时军中亦有朱高煦的亲信,若非杨荣处理得当,那明朝必将再次陷入大乱。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擢升杨荣为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并赐他“ 绳愆紏缪 ”金印。朱高炽执政期间,杨荣和杨士奇、夏原吉等人共同辅佐,为仁宣之治埋下伏笔。

朱高炽仅仅在位10个月后便去世,太子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在朝堂上,朱瞻基有意派英国公张辅为帅,发兵征讨朱高煦,结果被杨荣阻拦,杨荣力劝朱瞻基御驾亲征。

当时,很多大臣不明白杨荣是何意,有人甚至认为杨荣跟随朱棣亲征惯了,想再次跟随宣宗出征,来捞取自我利益。关键时刻,还是夏原吉先看明白,夏原吉替杨荣解释说:

意思是说,当年靖难之役爆发时,建文帝以曹国公李景隆为帅,结局如何?平叛当兵贵神速,皇帝御驾亲征,不仅可以在军中及时指挥、传达圣意,还能用天子的身份让叛军党羽屈服。

大家听完这番解释,才明白杨荣为何建议朱瞻基亲征。朱瞻基也恍然大悟,遂下旨亲自出征平叛。在朱瞻基的征讨下,朱高煦之乱很快被平定,杨荣和朱高煦回京后,得到了优厚的封赏。

明朝宣德三年,朱瞻基带兵巡边,钦点杨荣随行。当时,兀良哈犯边,朱瞻基命所有的文官都留在大营,他只带着杨荣率轻骑出喜峰口,大胜而归。宣宗还朝后,杨荣朝夕陪侍左右。不久后,杨溥入值内阁, 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的格局正式形成。

明朝文学家王慎中说: 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明朝的“三杨”内阁如雷贯耳,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为“南杨”,他们三人能力突出,性格互补,共同辅佐明宣宗,实乃是“仁宣之治”的最大功臣。

“三杨”之中,杨荣年龄最小,而且在内阁中居杨士奇之后,但是,明宣宗最依赖的还是杨荣。《玉堂丛语·政事》中记载:

意思是,每逢朱瞻基议事,让宦官到内阁召三杨,宦官必问:“‘东杨’在不在?”若“东杨”杨荣不在,宦官便(不召杨士奇和杨溥)直接回去了。

注意,这并不是说朱瞻基不看重杨士奇和杨溥,而是杨荣在决断方面的才能,非其他二杨可比。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临终前,他召来“三杨”和张辅、胡濙五人,当着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的面说:

意思是,你们五位都是老臣了,太子年幼,以后就靠你们共同辅佐了。

朱祁镇登基后,是为明英宗。当时,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朱高炽之妻)主理内宫,“三杨”主持朝政,仁宣之治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正统五年,杨荣70岁,他多年没有归乡,在清明之前,杨荣特地向明英宗和太皇太后请假回乡扫墓。杨荣于二月中旬出发,到杭州后便重病不起,同年七月,杨荣病逝,享年70岁。

杨荣是在京城去世的,他的遗容非常安详,古人七十岁称为“悬车之年”,杨荣在70岁时回乡一趟后病逝, 虽是明朝之殇,但对于他本人来说,也是较好的归宿。

杨荣去世后,明英宗为他辍朝一日,派礼部尚书胡濙亲自赐祭葬,追封他为太师,谥号“ 文敏 ”,并赐给他的儿子杨恭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荣誉。

在笔者心目中,明朝的“三杨”的确是最优秀的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不分高下,其中,杨士奇勤勤恳恳为百姓,有古名士之风;杨荣才干卓绝,机敏擅断懂军务,可比肩大唐明相杜如晦或姚崇;而杨溥品格高洁,修身持正,实乃士大夫中的君子。

所以,明朝史学家焦竑说:

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虽说“三杨”不分高下,但是,杨荣却是三杨之中最幸运的。

杨荣去世后,太皇太后张氏随即崩逝,明英宗朱祁镇年龄渐长,开始试图摆脱老臣的束缚,他重用王振,培养宦官集团。当时,“三杨”之中的杨士奇和杨溥犹在,但已经无法左右朝局。在杨士奇因儿子犯罪而被迫辞职之后,杨溥独木难支,从此,大明朝走上了难以挽回的下坡路,盛世不再。

而这一切,皆发生在杨荣去世约10年之内。

所以笔者认为,杨荣是幸运的,他入仕40年,历经 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 五朝,亲眼看到并亲身参与到“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之中,他见证了大明朝的繁盛,却没有看到大明朝的衰微。

《桃花扇》中有一名句: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看到了个明朝“起高楼”,也都看到了明朝“宴宾客”,唯独杨荣没有看到“楼塌了”,这对于参与缔造盛世的五朝老臣来说,虽不能说是“庆幸”,但至少没有留下遗憾。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朝廷将明朝大学士杨荣入祀历代帝王庙,至此,杨荣成了明朝入祀历代帝王庙仅有的六位大臣之一。

北宋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过:

退小人之伪,用君子之真,则天下治矣。

杨荣入仕40年,历经五朝,他用自己的才能辅佐四位皇帝, 断他人不能断,言他人不敢言 ,他这样的能臣干吏,才是治理天下的真“宰相”。 往事越千年,杨荣虽然去了,但笔者希望中华大地永远都有“东杨”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641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5
下一篇 2023-02-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