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民变。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严重的统治危机,早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就因为抗拒府兵制的征召而爆发了四次民变,但是被隋军迅速镇压。
611年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等发生黄河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兖州道的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莫向辽东浪死歌》。
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关东的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青州道和徐州道,不久被隋军镇压。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同年被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叛乱。
当时群雄割据,数量繁多,主要势力如下:河南地区有翟让、李密的瓦岗军。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东都洛阳的粮食存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
李密自封魏公,建国魏,以洛口为根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然而内部纠纷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侗。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大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建国夏。
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613年两人在齐郡(治历城,今山东历城)举兵叛乱,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区发展。617年占领高邮,切断南逃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军事重镇并州地区有李渊,617年于太原留守的李渊发动晋阳起兵,不久攻克长安,617年12月18日,拥立代王侑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此举更引致隋军失去后援之地,进退失据,首都失守更引致隋军人心惶惶,十居其九都投降唐朝或其他的地方起义集团,间接使隋朝走上全面灭亡之路。
南方最大势力为萧铣,617年萧铣与董景珍、雷世猛等举兵反隋。隔年称帝,建国梁,定都江陵。其势力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达汉水。其他尚有616年李子通据海陵;林士弘据虔州。617年刘武周据马邑,自称太守。
梁师都据朔方,自称梁帝。郭子和据榆林,自称永乐王。李轨据武威,自称河西大凉王。薛举据天水,自称秦帝。刘、梁、郭都依附突厥.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
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中原地区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同年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杨侑不久后被杀;洛阳守将元文都、王世充等拥立越王侗为帝,也称隋恭帝。
宇文化及于黎阳(今河南濬县北)被李密击溃,为了称帝又弑隋帝杨浩,建国许。宇文化及最后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隋朝亡,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郑,而杨侗不久后被杀。
隋朝立国仅仅38年,是继秦朝及西晋后统一全国但又短命的中央皇朝。
扩展资料: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为止,国祚39年。
杨坚属于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北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为德运并选取与火德对应的红色为正色。
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于589年隋灭陈之战攻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隋文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维护与农民的关系,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些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刚愎自用,提倡严苛重刑,因猜忌而大杀功臣,国力开始衰退。
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争夺长子杨勇的太子位获胜。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为最甚,最后引发隋末民变。
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拥立的隋恭帝杨侗也被废,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也为唐朝所终结。
国号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有不祥,遂改为“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隋朝
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动乱,实行了国家的大统一,但是竟然二世而亡了。
(秦二世剧照)
二世而亡的朝代也并不是没有,比如秦朝。
不过,可能我们所有的人都会说一句,秦朝二世而亡,是正该亡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国家以后,他害怕国内老百姓的反抗,以及六国贵族后代的不服,因此对国家进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而且还无休无止地役使老百姓,搞大型的修建,以及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等等。
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始皇的高压政策,已经在老百姓那里聚集了太多的反抗能量。这个能量已经到了爆炸的边缘。
到了秦二世上台以后,秦二世对全国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朝中也因为赵高的乱政,出现了很大的内耗。这种内耗,一下就减弱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的反弹力,一下就爆发了出来。因此全国大乱,秦朝没有办法控制,最终土崩瓦解。
但是隋朝不一样啊。隋朝似乎根本就找不到崩溃灭亡的原因。
隋文帝杨坚与秦始皇不一样。秦始皇有严酷的高压政策,但是杨坚却相当开明和仁爱。而且杨坚的这种开明和仁爱,还得到了极好的效果,创造了“开皇之治”。本来,所有的朝代都只可能在经过两三代以后,才会出现盛世。但是隋朝经过杨坚的经营,一开始就出现了盛世。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少有的,也预示着隋朝江山会绵延长久。然而,隋朝却二世而亡了。
(隋炀帝剧照)
有人说,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乱政。
不错,隋炀帝确实有些乱政。他有哪些乱政的行为呢?
一是他的皇位,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获得的。二是隋炀帝耽于淫乐,比如他开掘大运河等。三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
因为隋炀帝做了这样一些乱政的事情,因此国家最终灭亡了。
不过,根据很多历史学者的分析,隋炀帝的这些乱政,有被夸大了的成分。隋炀帝这个人,被妖魔化了。
比如隋炀帝发动宫廷政变上位。实际上,历史上发动宫廷政变上位的皇帝并不少,李世民就是通过宫廷政变上位的。但是李世民广获好评,而隋炀帝却饱受批评。其实,宫廷政变也许只是一个道德因素,并不能因此造成国家的衰亡。而且,隋炀帝在宫廷政变中的作为,很多还是被唐朝有意歪曲理解了的。
比如隋炀帝修大运河。虽然有耽于淫乐的成分,但是这个运河的修造,也为隋朝的漕运和灌溉做出了贡献。而且这个贡献是积极的,对农业生产和交通的发展是有利的。当年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让秦国的农业生产大丰收,国力变得很强盛。为什么隋炀帝修造的大运河,却成了乱政呢?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再比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这场对外战争,确实给隋朝带来了伤害。但是,隋炀帝征讨异族,努力做到确保边关稳定,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朱元璋八征蒙古,朱棣五征蒙古,都没有人说他们做得不好。汉武帝多次打击匈奴,历史上也主要是正面的评价。再说了,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也是极力打击高句丽。唐高宗继续延续这个传统,一直到把高句丽彻底打趴为止。
总之,别人抗击外族,因为最终国家没有灭亡,这一条就不是罪过。隋炀帝抗击异族,后来国家灭亡了,就成了罪过。这就是历史上的“唯成功论”。
既然隋文帝是好皇帝,隋炀帝也不是个太差的皇帝,那为什么隋朝还是二世而亡呢?
我认为,隋朝这个朝代,虽然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是南北朝国家的延续。完全没有解决南北朝时期国家存在的那些问题。因为没有解决那些问题,最终,隋朝以南北朝国家灭亡的方式,灭亡了。
南北朝国家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不够中央集权。
南北朝时期的国家,绝大多数是被权臣给灭的。由于权臣手中有兵权,或者在朝廷中有势力,因此,他们就会倚杖这个势力,在权力不够集中的皇帝意志松懈的时候,给予他们打击,然后把权力夺过来,实现改朝换代。
隋朝先是有杨玄感造反,然后有宇文化及专权,接着有李渊夺位。这些都是一些权臣。正是在他们的轮番打击下,最终,隋朝终于灭亡了。
1、由于长安地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派杨素、宇文恺等人在洛阳兴建东京,以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阳都城的完善奢华,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带后宫、诸王、卫队等大量人群沿运河巡视南方,沿途之上,花费许多资金,征调许多人民。
3、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巡视北方时,征调北方人民经太行山开凿驰道直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并向附属的突厥启民可汗要求突厥民众协助开凿驰道。
4、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动员壮丁百余万人,从榆林到紫河(今内蒙古、山西一带)筑造长城以保护突厥启民可汗。
5、隋炀帝在位时有志于开疆辟土。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征服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同年征服契丹;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收复琉球;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震服伊吾;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征服吐谷浑。
6、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与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一次东征高句丽遭受了惨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导致日后隋末民变的发生。
7、隋炀帝好大喜功,急功好利,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材,最终引起隋末危机,导致隋朝灭亡。
扩展资料
隋炀帝在位前期国力仍然强盛,隋炀帝继位之初就决定营建东京洛阳,并于同年下诏迁都洛阳,以洛阳为中心开凿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修建驰道(今天的国道)与修筑长城,带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版图。
在政治制度上,隋炀帝改革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置进士科,最终形成科举制,这些都属于创新的典章制度。隋炀帝在位的前七年是公认的隋朝全盛时期。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淹没了四十多个郡县,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发动叛变。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区,不久被隋军镇压。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刘元进占领吴郡,自称天子,当然很快被隋军消灭。同年,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举兵起义,达官子弟踊跃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江淮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两人在齐郡(今属山东)举兵叛乱,随后南下江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