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阐述了“庶、富、教”的施政大纲,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庶”,即要有足够的劳动力;
“富”,即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问题,如:衣食住行;最后是“教”,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孔子的庶富教理论,认为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三个条件:一要人口兴旺,二要人民富足,三要使人民有教养。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虽重教化,而以富民为先。孔子谈到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重视教育。
孔子到卫国(濮阳),冉有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很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庶是充足劳动力的意思,富是使人民生活富裕的意思,教是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的意思,庶富教是孔子阐述的施政大纲,是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的论点。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