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
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正面来讲,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是: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2、个人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比如和西方列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扩展资料:
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刺客打中面颊,险些丢了性命,象征着他身份的黄马褂被横流的鲜血染红。最终,因为这颗子弹,李鸿章替大清王朝减免了一亿两白银。
但是,这位已经62岁的老者依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李鸿章离开日本时候发誓,终生不再履日本土地,一年后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不得不在日本转船,但是已经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坚持不登岸,在两条船之间支起的舢板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
他再也不想面对这片屈辱之地,这是他的坚持。
可是甲午一战让李鸿章奋斗半生的事业都化为飞灰,生生打断了中国国运再次好转的契机。马关的墨迹未干,李鸿章已经挂上了“李二先生是汉奸”的骂名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袁世凯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蒋廷黻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