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2、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襁褓的拼音是qiǎng bǎo。
襁,拼音:qiǎng,声母是q,韵腹是i,韵母是ǎng,读作第3声。
褓,拼音:bǎo,声母是b,韵母是ǎo,读作第3声。
释义: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母亲历尽辛苦,把他从~中抚育成人。
引证解释:艾青 《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笔画:
例句
1、为如此小屏幕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的任务,特别是如今移动设备的协议还在襁褓中的时候。
2、大地复苏,万物生辉,我从冬的襁褓里涉寒而至。
3、在乡下,他们离医院和学校很远,但在城市里,襁褓中的儿子可以得到免费的'医疗,而阿奴卡可以去公立学校上学。
读作 [ qiǎng bǎo ] 。
襁,拼音:qiǎng,声母是q,韵腹是i,韵母是ǎng,读作第3声。
褓,拼音:bǎo,声母是b,韵母是ǎo,读作第3声。
释义: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母亲历尽辛苦,把他从~中抚育成人。
例句: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扩展资料:
词义延伸:
“孩子刚出娘胎,刚一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人们又重新把他束缚起来。人们用襁褓把他包着,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睡着:头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两腿伸直,两臂放在身子旁边,还用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带子把他捆扎起来,连位置也不能挪动……”;
这段话出自二百多年前法国人所编的《博物学》一书。如今,西方的孩子已基本不知襁褓为何物了,而襁褓仍然是中国孩子来到人世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