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意思表示一次又一次。再三,拼音zài sān,汉语词语,表示一次又一次。语法特征:1,一般修饰动词,不修饰名词。例如:再三挽留、再三叮咛。2,能够充当状语,而且绝大多数充当状语,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充当补语。例如:考虑再三(补语)、再三考虑(状语)。再三一般和中性和积极的词语连用,不能和消极的词连用例如:再三催促、再三要求、再三失败(错误)。
再三引证举例:
1、《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孔颖达 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2、《史记·孔子世家》:“﹝齐﹞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
3、唐李白《南阳送客》诗:“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4、《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使者再三致秦王之意,信陵君亦再三却之。”
5、《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
“再三”是“再而三”简化而来的。
在古文中,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动作出现或施行的头一回叫“一”,第二次叫“再”,第三次叫“三”。那么,“再三”就是“接二连三”的意思。
这个词语出自《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人打仗用敲战鼓为冲锋号。敲第一遍战鼓,士气高昂;敲第二遍战鼓,士气出现衰减;第三次敲,士气就完全衰绝了。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有些事情必须一鼓作气办成。
再三: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