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谁?

高缇耶2023-02-13  33

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原书久佚.今《礼记》中有《曾子问》一篇,《大戴礼记》中有《曾子·立事》等十篇,可能是曾门弟子所记录整理.另有《孝经》一书,记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相传是曾参所作.这可能是因曾参以孝著名,故以《孝经》依托于曾参名下,而传说不一定可信. 曾子也重礼,但更重仁.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次,孔子特别点了曾于的名,说:“参,吾道一以贯之”.曾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子离开以后,门人就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谈话.所谓忠恕,正是曾子对于仁的一种表述形式.但曾子的忠恕是偏重于内心的修养,孔子的位则有更多的政治理想. 曾子讲仁义,讲孝梯忠信.曾子没有留下专讲性善的材料,但这些都跟性善的思想相联系.后来子思作《中庸》,孟子言性善,言仁义,言仁政.从思想体系上看,子思、孟子跟曾子是属于一个流派的.尽管战国中期的学风使孟于带有辨士的作风,而曾子则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现出一种拘谨的人生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思想体系上之属于一个流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566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