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什么意思?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什么意思?,第1张

整句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就是,走得近,就跟你没尊重了就嬉闹随便了,走得远,则怨恨你。因为句子中使用了女子这个词,导致了后来不少争议。

但是,其实读论语,不能断章取义,不顾孔子说话的语境而扩大理解。我比较认同姚式川的观点,就是女子不是泛指,而是指的孔子经历过的某事件中的特定人物:姚式川在论语体认中解“女子”为妾侍,而“拥有妾侍的,多为……统治阶级……贵族特权人物”,正是这些人的视女子为玩偶的态度养成了她们的时而不逊时而怨。

然而“这句名言本身,丝毫没有损害一般妇女的形象”,反而是在“告诫拥有妾侍的统治者要从严‘家教’,更要从严律己.”姚在这些解释之后,又顺笔提出“至于以后,这句话逐渐演变而成为泛指,不幸而言中一般妇女的心态,这就不仅超越原意,而且亦非孔子所能预知,应该不是孔子的责任了。”

事实上,这种妃妾争宠的心态,不但在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很普遍,就是现在,也是有的。可以想象,孔子何必对着天下妇女冷不丁来一句难养也,这应该是经历了某种具体的事件后发出的一句抱怨话,被后人当做孔子下的论断孔子的结论,是不合适的。傅佩荣解读论语说,古代女子没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在经济上亦不能独立,所以心胸与视野受到限制。孔子说的是古代实情,今日看来已经不再通用了。 这种观点也颇有可取之处,毕竟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古代女子确实地位和素质普遍低于家中的男人。李泽厚的观点就更谨慎了: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并不必含褒贬含义。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但此小人作一般人解,或作修养较差的知识分子解,亦可说通。

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但比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妇女没灵魂,以及大烧女巫之严重迫害等等,仍略胜一筹。总之,在不清楚语境和名字指代的具体意向时,这句话大可当做一句抱怨话,没有必要当做了不起的真理明言去批判。正是因为有些人把孔子抬得太高,奉为真理,才会到如今“一言不合”就拿着现代人的眼光又去摔。殊不知,孔子本来就是平地上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人。理解了女子,然后【把“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当做一种事件总结,而不是演绎推论】,更加合适。也就是说,这抱怨感叹的话本就不是定性结论式的“真理”,只是历来世人将它错看为真理了,搞得好像一说就是“只要近了就不逊只要远了就怨恨”一样滑稽自愚。

1、“近则不逊远则怨”出自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意为: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对你不尊重,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2、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对你不尊重,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意思是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新解:

孔子说:如果你孩子和品行不端的小人一起,孩子会跟着他的行为一样,就难以修身养性,亲近这样的孩子他会举止不逊,疏远他又会招致怨恨。或被认为是孔子教训自己的弟子,说他们没有培养自身的德行,过于亲近会失去分寸,疏远了又招致怨恨。

孔子强调的主要内容:

要理解孔子的意图,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准确把握孔子的说话对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话对象是“君子”中的“人主”;

“女子”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引申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小人则是与君子之道相违背之人。亦有一种说法认为“女子”通“汝子”,是孔子在教导自己的弟子。

孔子强调:“人主”要管理好国、家,务必注意防范和驾驭身边的恃宠者与小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61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