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意思是: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一、原文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二、译文
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三、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
创作背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光照临川之笔临川是指抚州。在宋代以前,临川还是默默无闻,临川文化名人崭露头角的也还非常少。王勃所处的唐代,江西的64名进士中,临川还一个都没有。他诗中所说的“临川之笔”,实在不是本地文人才子的光辉写照,而是记录了异地文人在临川所留下的光辉照耀,赞美临川的文风昌盛。“临川之笔”究竟说的是哪一支笔?现在说法都不统一,但有两种说法居多,一种是无形的笔,一种是有形的笔:
1、谢灵运
说“临川之笔”是谢灵运的说法居多。东晋时期谢灵运在临川任内史,他在临川时深得百姓爱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人们都称他为“谢临川”。甚至于在他死后,临川的百姓为了纪念他,还在庙里供奉他为“康公菩萨”,称这庙为“康公庙”。谢灵运也是临川人特有的文神,一直被纪念至今。谢灵运的“笔杆子”真是厉害,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被称作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也是著名的佛学家和旅行家,在临川任职时,就书写了许多如朱华般美丽的诗句,也书写了对临川风土的无限留恋,那个时候的谢灵运,是临川文化的大IP,那时候王安石还没出生。
2、王羲之
还有一说这“临川之笔”是指东晋时任临川内史中国“书圣”王羲之,他比谢灵运还更早就在临川任职,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支笔”了!他当年勤练书法,经常在临川郡城的东面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中洗墨,池水都因此变黑了。洗墨池见证了他“有志者事竟成”的精深功夫。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