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原则

互惠原则,第1张

《影响力》这本书提到影响人们的几大原则,其中提到了互惠原则。

简单来说,互惠原则就是: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这在人们文化中是十分普遍的。比如:

别人帮了我忙、送了礼物、请了客,甚至倒杯水、冲我微笑等等,我都应尽量回报。

或者就是“礼尚往来”的意思。在我看来,互惠往往是共赢的,正面的。

但实际上,有些也属于互利原则,但不一定是共赢。需加注意,及时学习,能适当止损。

有2点:

1.互惠原则适用于强加的恩惠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比如:

业务经理逢年过节,给你家寄送礼物,你过生日,第一时间祝你生日快乐,比你家人都上心。尽管你说“不用了,谢谢”,但有多少人不会产生亏欠感?随着次数积累,亏欠感越来越多,你说怎么才能缓解?掏钱?

2.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

互惠看着好像是对等交换,至少大致对等。但实际上,恩惠完全可以以小换大,尤其是早有准备的人,先施恩惠的人有更大的操纵空间。

比如:

银行工作人员送你一袋大米,你把几万,几十万存款都存在那儿。店家以优惠价格或免费吸引消费者,最后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还办了会员卡,充了钱。

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套路,但最后就是没忍住、掏钱了、后悔了。为什么?

其实,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没有互惠原则,即每个人都不会回报别人的恩惠,会发生什么?

这会导致很多人认为,给别人帮忙也不会有好处,那就不积极了,互惠的循环会被阻断,互惠的文化也即消失,从而整体上不符合社会最佳利益。

所以:

第一,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促使互惠文化的形成。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亏欠别人是不愉快的,直到回报些什么,才能减缓或消除情绪。

第二,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恩惠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可不,无论有没有人看着你,谁都不想被贴有“爱占便宜”、“忘恩负义”的标签。

第三,损失可能会让人拒绝某种恩惠。当你遭遇过不愉快的“亏欠感”,知道别人的恩惠另有目的,或者不具备偿还恩惠的能力,那你可能会触发理性,选择拒绝。

比如:

送你价值不菲的礼品,或你认为的不怀好意等等。

第四,还有一种叫做互惠式让步。

这是之前没理解到的。

大致意思是:对方从大请求退让到小请求,我则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或者说是,别人都让步了,我也让步吧。

这会被有心人利用,比如先提一个大要求,实际上知道会被拒绝,主要是想引出后边的小要求,从而提升接受的概率。

比如:

“买我们一块年金保险吧,年交2万交10年。”再到:“那买一份健康险吧,一年才几百块钱”。

这要比上来就提后者更有效。

当然,买一些合理的产品是没错的,主要是防止不健康消费,造成损失。

那遇到有计谋的恩惠该怎么办?

作者是这么说的:

所以,恩惠和诡计还是不一样的,一方面注意区分和识别,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需要购买,而不是被互惠原则绑架。

这个原理是我在《影响力》一书中所看到的,生活中我们在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应用到了互惠法则。

生活中什么是互惠法则,也就是说当别人给你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让你的内心产生一种愧疚感,因而想要回报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巧妙的运用这个法则的话,它带来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用到,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

比如一些商家,很多时候就巧妙的运用了这种规律,在购买一样东西之前,先让我们品尝一下,或者先让我们试用一下,最后诱导我们购买。

通常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作为一个消费者,只要你品尝了,或者试用了他们所要推销的那个东西,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会购买的。

因为品尝过后,会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亏欠感,感觉亏欠推销员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想要购买他所推销的东西,予以报答。

还有自己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里,奶奶每次会做一些好吃的东西,通常都会做很多,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分给邻居一些。

通常给完邻居之后,邻居通常都不会白吃我们的东西,他们通常也会做一些别的东西,予以回报。

这两个例子就是,一次小小的互惠的运用了,生活中还有别的例子。

比如我们在上的点赞,这个其实也算是一次的互惠法则的运用,这个是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

在刚进来的时候,自己一无所有,写的文章质量也不好,却有一些人给我点赞,通常别人给你点完赞之后,你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亏欠感。

这个时候通常有想要回报对方的意愿,然后在对方写完文章的时候,我们也会给对方的文章点一个赞,这样就不会亏欠对方太多。

这种原理的威力很强大,所以有一些商家,就会应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用于谋取私利,如果东西质量好的话,那还没关系,质量不好就是不良商家了。

比如说前几个月自己加入的一个线上课程,在你加入课程之初,他们会免费赠送给你一些书籍,或者说是课程的一部分,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何在呢?

让你产生一种亏欠他们的感觉,当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他们再向你提出一些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多数是不会拒绝的。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别人帮助过你一些忙,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手。

所以,我们在现实中,我们要谨慎那些无缘无故对我们很好的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多数时候,只有时时保持谨慎,我们才能少上一些当,少入一些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37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