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全诗翻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全诗翻译。,第1张

意思是: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出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

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

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首先,根据陈寿《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年(197年),在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直到公元207年前后,也即刘备三顾茅庐后,孔明出山辅佐刘备,其自此离开了襄阳隆中。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之所以称自己躬耕于南阳,而不是襄阳,第一个原因就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地域辽阔,包含了襄阳等地。

东汉时,南阳郡仍属荆州,和南郡以汉江为界。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人口240万,为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对于南阳郡来说,既包括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也包括今湖北省襄阳市等地。打个比方,当时的南阳郡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在诸葛亮来到巴蜀之地,再提到自己曾经的躬耕之地后,就用南阳来进行概括,这也是很正常的。比如你是河南洛阳人,到河南省以外的地方,一般就直接称自己是河南人。

再者,说到南阳郡,很多人自然会提到襄阳郡了。根据史料记载,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公元207年,也即东汉末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阳郡南部和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治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在诸葛亮离开襄阳之际,曹操已经在该地区设立和南阳郡相对应的襄阳郡。对此,诸葛亮也可以说自己是襄阳郡人。而诸葛亮之所以没这么说,直接原因就是表达自己拥护汉朝、反对曹操的立场。

最后,进一步来说,东汉时期的南阳郡,是汉朝朝廷所设立的。而襄阳郡则是曹操设立的。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无疑表达了自己对汉室的支持态度,也即不认可曹操所设立的襄阳郡。此外,诸葛亮表示自己躬耕于南阳,而不是襄阳,也是因为南阳在两汉时期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东汉时期,南阳被封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之首,而云台二十八将中亦有十一人出自南阳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35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