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这样的:
春秋的时候,齐国的国王齐灵公有一个奇怪的爱好,他喜欢女人穿男人的衣服,打扮成男人的样子。于是,他下令所有的宫女都穿上男装,供他欣赏。谁知,这样一来,女扮男装的风气不但在宫中盛行,很快就流传到民间,老百姓也开始流行女扮男装。
原来“挂羊头卖狗肉”是这么来的,给孩子讲讲,会提升大智慧
国王齐灵公知道后,大为恼火,认为这个举动破坏了社会风俗。于是,下令“日后遇到女扮男装之人,不管是谁,一律当众游街,其丈夫也得到相应的处罚”。结果,命令一出,不但没有成功阻止这个怪现象,反倒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国王没办法,只好向齐国最聪明的人晏子求救。
晏子是个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到底有多聪明呢?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欺负晏子身材矮小,于是故意开一个特别小的门,让晏子通过。本应该生气的晏子却不生气,只简单回应对方一句“到狗国才走狗门吧,请问楚国是狗国吗?”晏子不费吹灰之力,就给楚国一个有力的回击,是不很聪明?
原来“挂羊头卖狗肉”是这么来的,给孩子讲讲,会提升大智慧
言归正传,晏子听了齐国国王齐灵公的苦恼后,便指着一家卖肉的店铺说:“您看,那家店铺明明挂着牛头,实际上案子卖的却是马肉。就像您自己喜欢每日让宫女穿男装,却禁止宫外的人这样做,这不是跟这家肉店一样嘛,表面上要求不许女扮男装,实际在宫里却一直做着这个事,那别人怎么能听?”
于是,晏子最后建议:如果想要有效禁止这种行为,就应该从根本做起,也就是禁止宫中的女扮男装。
国王齐灵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即照办。没过多久,齐国女扮男装的风气就渐渐消失了。
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最早来历。给孩子讲讲这个故事,不但利于孩子理解这个成语,学会实际运用。更可以让孩子感受晏子遇到事情处理事情的大智慧,从中得到启发与帮助。
“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里外不一,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表里不一,狡诈欺骗。
严格地说,一些包装大师们、广告商们无形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消费者权益日”大张旗鼓地打假活动,看起来“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也许收敛了一些。
扩展资料:
“挂羊头卖狗肉”故事:
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挂羊头卖狗肉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作幌子,实际上做坏事。也泛指用好的名义欺骗人,名不符实。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贬义。也说“悬羊头卖狗肉”。
挂羊头卖狗肉(拼音:guà yángtóu mài gǒurò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原作“悬牛首卖马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一作“脯”)于内也。”句中的“悬牛首卖马肉”,至宋代演变为“悬羊头卖狗肉”。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元丰清满禅师》:“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惩么事,岂不寒心?”)。由于口语多以“挂”替“悬”,成语最后定型为“挂羊头卖狗肉”。
成语用法: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招牌骗人,兜售低劣的货色。也泛指借好的名义做名不符实的事。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贬义。也说“悬羊头卖狗肉”。
运用示例:
1、近代·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毛笔之类》:“所以与其劝人莫用墨水和钢笔,倒不如自己来造墨水和钢笔;但必须造得好,切莫‘挂羊头卖狗肉’。”
2、现代·杨沫《青春之歌》一部一四章:“你接近的那些人可靠吗?……知道他们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现代·巴金《随想录》一四四:“我们有句老话‘挂羊头,卖狗肉’,可见挂漂亮的招牌卖假货、劣货,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