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忠恕之道既是伦理的,也是政治的,他希望用这样一种规范同时去约束政治和个人,也就是说,他希望在政治和个人两个层面上去规范积极自由。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这是谈不上对错的,但是现实是这种理想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如此,他就忽视了消极自由,对于如何防止政治对个人基本权力的侵犯是他根本没有考虑过的,也就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空白。
事实上如果要简单地说伯林和孔子的差异,伯林认识到人类价值的多元性以及各种价值之间的无法调和,从而要求我们尊重人,而孔子则是以一种一元的伦理价值观去管教人。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忠恕之道,是针对所有人,而不是君王一个人的。比如在家和父母妻儿之间,在单位和领导同事之间,亲人朋友之间等等,都要用这个原则。
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忠恕之道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从思维角度而言,儒家的忠恕之道强调了从自己的感受进而推出自己的言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决定发生在本体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次,忠恕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要求必须注重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义务,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也就是何怀宏所说的底线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