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这时魏军将领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让他率兵打头阵去进攻,自己带兵在后面支援。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像曹操一样多疑,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多疑多虑,有时会贻误战机。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诸葛亮曾隐居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国演义》或是京剧,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但真正的诸葛亮不似京戏里面的倜傥,也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此外,两篇《出师表》,历史学家已考证出《前出师表》才是诸葛亮所作的,《后出师表》则有点可疑。《前出师表》中辈出的人才,到了《后出师表》时期已所剩无几了!
蜀汉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撑那么久,与孙吴、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为四川人才出众,而是最初来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长才
对于这个题目,我的个人看法是,在政治上诸葛亮胜司马懿一筹,在军事上,司马懿和诸葛亮各有所长,在人品上,诸葛亮司马懿在同一个时间段,五十四岁前不相上下,但五十四岁诸葛亮完美的死了,而司马懿还活着去篡权,后期诸葛亮完胜司马懿。总的综合评定,诸葛亮胜过司马懿。
一、政治上。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先提出了《隆中对》得到了刘备的认可。然后,诸葛亮在政治人才匮乏的刘备集团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无论将来刘备集团发展如何,诸葛亮都是文官集团的首位。
而诸葛亮也在刘备手下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他镇守荆州、成都,保证刘备足食足兵,起到了萧何的作用。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受托孤重托,将当时的蜀汉危急形势稳定下来,在他有生之年,保持了蜀汉政局的稳定,发展生产,保障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出一支精锐的军队,五次北伐。虽然壮志未酬,但也令人敬佩。
司马懿也是被曹操几次邀请才出山的。他在曹魏政权下,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他先是尽心尽力的为曹操服务,拥立曹操自立,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阻止曹操迁都,建议利用孙权,显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
然后又在曹丕政权下努力工作,曹丕说过,“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我往东,司马懿主西,我往西,司马懿主东,后又托孤司马懿,对他十分信任。
到曹叡一朝,君臣的关系更加亲密,在这一朝,司马懿开始掌握兵权。他擒孟达,拒诸葛,平辽东,为曹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曹叡临死时,再次把曹芳托孤给司马懿。
曹魏一直延续这他们的老办法,曹爽主军,司马懿主政。但司马懿略施小计,进行了高平陵之变,铲除了政敌,从此把曹魏政权抓在自己家族的手中。
从两人掌权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手段高超,做到君不忌臣不疑。而司马懿则是用一切手段,还险些被政敌干掉。在这方面,诸葛亮胜出。
二、军事上。
两个人的交锋主要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期间。在这段时期,发生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但是从军事目标来看,诸葛亮没有能够达成他的军事目标,而司马懿达成了。在这方面司马懿胜出。
诸葛亮的这两次北伐的目标是,摧破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关陇军事集团,进而进占曹魏的关中平原。而司马懿执行的是战前曹魏君臣制订的既定目标,进行战略防御,与诸葛亮对峙,利用诸葛亮后勤补给的困难,待诸葛亮粮尽退兵时伺机予以追击。
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主要的优势在它的山地步兵上,缺陷是攻坚能力差,机动骑兵不足。在加上个人生性谨慎,不敢弄险,所以不能权变用事。诸葛亮不敢下关中平原一步,只是在山地丘陵地带打转。只是寄希望于引诱司马懿出战,让司马懿在不利于他的关陇骑兵的地形与之决战,进而在消灭司马懿的军队后再进占关中平原。
司马懿根本不会上这个当。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包括抢占渭南,进占北原。使得诸葛亮无懈可击。他说诸葛亮无勇,不敢依山而东。实际上是他故意给诸葛亮留下一条通道,让诸葛亮下关中平原决战。诸葛亮岂会上当?
就这样,双方就在对峙中结束了军事斗争。司马懿还趁机在对峙中除掉异己,牢牢掌握了关陇集团。这样,诸葛亮看作命根子的蜀军和司马懿看作自己的私人军队的关陇集团军队,就更没有交战的机会了。在这轮较量里,司马懿在军事和实权上都是净增长,司马懿胜出。
三、在人品上。
诸葛亮的人品无可挑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当权臣的时候,肯定会因为权力斗争去采取一定的手段,这无可厚非。权臣一旦失去权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杀身之祸,诸葛亮不会自取灭亡。在诸葛亮主政的时期,能够严守臣道,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已是中国的千古楷模了。
而司马懿,在曹叡朝以前,都是曹魏的忠臣。但随着权力的增加,不由自主的走上了权臣之位,最终司马家族取代了曹魏。这个转变也是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人对他的诟病也尽在于此。如果他和诸葛亮一样只活五十四岁,他还可能是曹魏的忠臣呢。
1. 【文言文翻译司马懿与诸葛亮原文: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
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2. 司马懿和诸葛亮文言文空城计 要文言文和翻译剧本:空城计 演出者:曹操 诸葛亮 武官 文官 司马懿 魏国探子 旁白 蜀国探子 魏国士兵 士兵甲 士兵乙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刘备、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史称三国时代。
有一次,魏国得知蜀国的西城军力薄弱,于是曹操派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西城。【第一幕】 士兵:启禀主公,敌军大将马谡已经撤退,我军夺得胜利,并占领了街亭,而且…… 曹操:哈哈哈哈,诸葛亮你也会有失败的一天阿,哈哈哈哈! 探子:大人,根据前线回报,敌军在西城的军力都已出兵了,城内剩下不到两千士兵。
曹操:恩,这是一个好机会,请司马懿来见我! 士兵:是!传~丞相~司马懿! (回音) 士兵:将军,曹操大人传将军去见他 司马懿:曹操大人有什幺事?为何传我去呢? 士兵:我也不清楚,总之就是要将军去一趟。 司马懿:我知道了,我立刻过去。
司马懿到了军帐内,只看到曹操意气风发地看着地图 司马懿:主公,这幺急又这幺突然,是有何吩咐? 曹操:司马懿,蜀国的西城军力薄弱,只剩下一千五百士兵,攻下以后就可以拓展我方势力了,我决定派你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西城。 司马懿:谢主公!如此多的人马,我一定不会失败的!【第二幕】 当司马懿的大军接近西城时,就有探子来报告。
探子:(惊慌、喘气)丞相丞相!大事不妙了! 诸葛亮:(冷静)何事惊慌? 探子;魏国率领大军攻过来了! 诸葛亮:(慢条斯理)他们有多少人马? 探子:大概…大概有十五万人马啊!而且司马懿的大军已在不远的地方了! 诸葛亮:嗯…果然不妙啊…… 文官:(害怕)丞相,这样西城会被攻下的,他们肯定把我们杀得血流成河啊… 诸葛亮: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别担心,待我想想……恩…(思考中)…好…我自有妙计,来人阿! 武官:(威猛)丞相,有何吩咐? 诸葛亮:叫兵营的士兵们通通躲起来,只要发出任何声音,(强调,一个字一个字念)斩 立 决! 武官:是!大人! 诸葛亮:然后再吩咐下去,把城门都打开…… 文官:什幺?丞相?您…您说什幺啊?把城门打开敌军就会攻进来了!我们就会被杀掉阿 武官:这…是啊,大人!我们现在做的应该是全部撤退,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诸葛亮:不用怕,相信我,我自有妙计,刚刚说到哪啦?(自言自语)好,再叫几个士兵装成老百姓城门外扫地,不遵照者也立即斩首。 武官:(小声碎念)这…我实在搞不懂丞相想什幺了…… 诸葛亮:别担心吧,敌军不会攻进来的。
好了,只要大家照我的意思去做,就不会有事的,你,跟我来。 文官:是的,大人。
【第三幕】 此时士兵们接到命令后都觉得很奇怪 士兵甲:丞相真是奇怪,为何不逃跑呢? 士兵乙:对啊,难不成丞相是敌军派来的间谍? 武官:你们两个,竟然违反军令,拖出去斩了! 士兵甲、乙:(惨叫)啊~~~~~~~ 此时诸葛亮带着文官登上了城楼观看状况… 诸葛亮:你看你看,远方这盛大的军容,曹魏不愧想统一天下,个个兵强马壮,看来这西城的确是挡不住的。来来……刚刚带的东西在哪啊? 只见诸葛亮换上了长袍,戴上了羽冠,他不慌不忙地坐了下来 诸葛亮:哈哈哈,放轻松点阿,来喝杯酒吧。
文官:丞相,现在曹操的十五万大军就要攻过来了!我怎幺能放轻松喝酒啊! 诸葛亮:那你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喔? 文官:小的不敢。 诸葛亮:哈哈哈,不要怕,一起来敬这十五万大军吧! 文官:(害怕而且怀疑语气)是……丞相(自言自语)丞相是不是太害怕得到了失心疯啊…唉…事到如今,也只能相信丞相的神机妙算。
诸葛孔明喝完了酒,竟然开始弹起琴来 诸葛亮:哈哈哈哈哈哈…… 【第四幕】 此时,司马懿率领大军准备进攻。 探子:将军将军,快来看这画面啊! 司马懿:什幺?这诸葛亮不慌不忙,而且在悠闲弹琴喝酒? 探子:是啊,他们还把城门都打开,可是一个士兵也没有 司马懿:(自言自语)嗯,这到底怎幺回事呢?这其中必定有诈,可能消息有误,说不定里头有埋伏,小心别中计, 探子:可这是大好机会啊!我们可是有十五万大军啊! 司马懿:此次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若有个闪失就不好了。
传下去,我们快撤退吧。 探子:是的,大人 司马懿:就以前的经验,这孔明先生诡计多端,我们不能太相信我们眼前看到的,下令全军撤退!哼哼…诸葛亮你的计谋被我看穿了啊!【第五幕】 司马懿就这样撤退了 诸葛亮:哈哈哈,司马懿果真撤退了,来,刚刚那幺紧张,喝的酒一定很苦吧,我们再来喝一杯。
文官:(佩服)丞相真英明!丞相,我为您倒酒。 诸葛亮:哈哈哈,干了吧。
武官:大人,司马懿撤退了,他们已经离西城十五里了。 武官:丞相,为什幺司马懿的大军会撤回去呢? 诸葛亮:这只是一种心理战术罢了,司马懿的个性小心谨慎又多疑,看到我们这样大开城门,一定觉得会有伏兵,所以会撤回去。
武官:大人英明! 士兵们:「大人万岁!大人万岁!」 因为诸葛亮不花一兵一卒,就让十五万大军撤退,免除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3. 司马懿与诸葛亮文言文习题司马懿与诸葛亮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焉。”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
(2)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3、诸葛亮不能把对方诱出来作战,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简要说明)
4、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送给(2)派
2、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
3、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 4、做事要谨慎周到,要知己知彼。(或者:要忍辱负重,要设法化解不利因素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