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什么意思

三国曹操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什么意思,第1张

这句话一开始不是三国曹操说的,而是项羽的亚父范增说的,意思是“这小子不足以同谋大事”。表示对人极大的轻蔑。

1、“竖子不足与谋”原句出处是 西汉史官司马迁写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小子不值得我为你谋划计策,夺取你天下的人必然是沛公刘邦,我们现在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2、而曹操说的,则是小说家罗贯中自己编出来的故事内容在《三国演义》第六回中: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这一回中,讲述的是董卓为了避开十八路诸侯的讨伐,将洛阳一把火烧了,迁都到长安,途中留下徐荣阻止追兵,而联军中,除了曹操一人,其他人均不愿意追击董卓,曹操被徐荣伏兵大败,但是却从此名声大振。

所以,曹操对其他人表示轻蔑,也就可以理解了。

解释:这小子不足以同谋大事,表示对人极大的轻蔑。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不足:不值得,与:相与,谋:商量。

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档几只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不值得和你小子商量谋划。

原句是“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白话文释义:“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这句话的背景是发生于鸿门宴上。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鸿门宴,刘邦逃脱之后,张良进去辞别,说:“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扩展资料:

楚汉之争的过程

项羽率北路楚军于巨鹿之战一举歼灭秦军主力40余万,自恃功劳最大,并取得了诸侯上将军地位,统率诸侯之兵,实力雄厚。与此同时,刘邦率另一路楚军所率义军亦转战于河南,招降纳叛,屡破秦军,先行入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

按照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刘邦欲称王于关中。项羽亦率诸侯军40余万直奔关中。项羽自认功高,自恃强大,遂自行分封天下,并拒绝把先入关的刘邦封为关中王,将其改封到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为王,王巴蜀、汉中三郡,引起刘邦不满。

并任秦三降将分别为雍王、塞王和翟王,监察并围堵刘邦。与此同时,齐相田荣因未从项羽入关而未得到分封,对项羽三分齐地亦甚不满。而原赵国大将军陈馀自认为与张耳功等到,张耳为诸侯王而自己仅为列侯食三县不满,且亦不满项羽逐故王赵歇王代。

最后,经历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项羽败亡后,楚地陆续平定,最后唯原项羽封地鲁不下,汉军乃以项羽头示鲁,鲁遂降,楚国至此全部平定。楚汉战争末期,属楚国阵营的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先后归附汉王刘邦,唯临江王仍不听命。

汉五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汉军又攻破临江国都江陵(今湖北荆州),俘虏项羽所立的临江王共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本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汉之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95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