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原唱是王洛宾。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宾创作的民歌。该曲是王洛宾最珍视的歌,也是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歌曲的初稿叫《草原情歌》。后来歌唱家赵启海从重庆来到西宁,王洛宾和他四处游玩,赵启海临走时,王洛宾把自己改编、创作的几首新疆民歌交给了他,并把《草原情歌》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
社会影响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王洛宾也因此获得了“西部歌王”的美誉,而该曲的歌词也按照王洛宾的遗嘱,刻在了王洛宾的墓碑上。
该曲由歌唱家赵启海在璧山青杠“中央音乐学院”首唱,随后在重庆地区传唱开来。作家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并把这首歌曲传播到了西班牙、撒哈拉。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将这首歌编入学院东方音乐课程教材。
原唱是王洛宾。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1927年(民国十六年)夏,其父亲王德桢把从小多病的王荣庭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当年秋天,王荣庭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极富音乐天赋的王荣庭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洛宾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北师大、北大学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请愿团。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夏天,受聘于西直门外的铁路员工子弟学校——北京京绥铁路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员,受学校校长高尚之的委托,为学生创作了《詹天佑之歌》。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在新疆拍摄影片《祖国万岁》,与萨耶卓玛相识。之后,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民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洛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