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蜻蜓目?

什么是蜻蜓目?,第1张

蜻蜓是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

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身体有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能一直保持到雌蜻蜓产卵结束。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蜻蜓为半变态。绝大多数幼虫水生,幼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幼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幼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幼虫为陆生。初孵化的幼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幼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幼虫。幼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能在30分钟内捕食相当于自身体重的食物,是重要的益虫。分3亚目。①均翅亚目,本亚目的昆虫色常艳丽,俗称豆娘。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本亚目下分2总科8科;②间翅亚目,只有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本亚目昆虫俗称蜻蜓。包括2总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见。广布中国各地。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蜻蜓目比蚊目的体型要大,飞行速度也比蚊目快,蚊目是夜行性动物,而蜻蜓目不是夜行性动物。

蜻蜓目是节肢动物们昆虫纲的一目,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

蜻蜒是食肉性昆虫。他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蜒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其幼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蜒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有学者认为蜻蜓是农业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

蜻蜒的外形特征

蜻蜓目包括蜻蜓和豆娘。头大,半球形或哑铃形。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刚毛状。翅膜质,分布有发达的网状翅脉。腹部细长。

按其捕食能力,可分三类:豆娘类,体纤瘦弱,飞翔力差,捕食能力也弱。蜻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全世界6500余种,我国有400余种,分属20多个科。

栖息环境

蜻蜓的稚虫又称水虿,常栖息于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间,取食水中的小动物,如蜉蝣及蚊类的幼虫,大型种类还能捕食蝌蚪和小鱼。老熟稚虫出水后爬到石头、植物上,常在夜间羽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57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