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有多少人口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六位姓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 总人口大约在370多万 。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蒙古人改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37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370多万,增长了近9倍,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夏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河南、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5%的夏姓人口。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1.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局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仍为夏姓的中心地。
夏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苏皖大部、浙沪、湖北东部、渝湘赣大部、福建北部、贵州、云南东部和北部、广西西北、四川东南和南部、辽宁东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新疆西北,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4%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64%的夏姓人群。在粤桂大部、湘赣闽南部、台湾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北段、甘肃南端和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南部、青海东南、河南东南、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北和西北,这一区域的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率在0.2%0.4%之间,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4%,居住了大约29%的夏姓人群。
夏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夏姓的郡望为会稽。夏姓的堂号主要有会稽、平水等。平水堂号典出夏禹治水,禹13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水患终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禹建立了夏朝。
楹联 重要的夏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
涂山启瑞;梁国受徒。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家训格言 夏氏家训以清夏敬秀的《正家本论》最被推崇。夏敬秀,清江苏江阴人,出身贫寒,致力于五经七艺,旁及子史文词。为人淳朴坦易,待人诚恳伉直。他认为邻里乡党有相周、相救、相友、相助之义。所谓利义必明,就是说行善等不可先怀某种目的。他认为读书为起家之本,人若能读书,则不论穷达,均可自食其力。读书又必须心术正,要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他特别强调不可接近星相、巫之士,不可起课求签,扶鸾问笤,择术宜慎告诫言行当谨,威仪必修。希望后代遵循礼教道德之规,事亲尽道,守身显扬。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总名人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三位。
历史上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陈国大夫夏区夫;战国卫国勇士夏育;秦朝秦始皇侍医夏无且;西汉方士夏贺良;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北宋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夏竦;南宋画家夏圭;明朝宰相夏言,户部尚书夏原吉,小说家夏敬渠;民国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作家、出版家夏丐尊,京剧演员夏月润;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词学家夏承焘。
上一页 12 下一页夏姓有源于姒姓、妫姓、官位、少数民族等说法,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夏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夏姓的来源
1.出自姒姓,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
2.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4.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5.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6.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7.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8.回族中的夏姓,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从西亚来泉州,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汉字译音或谐音: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
9.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10.蒙古族中的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
11.满族中的夏姓,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 血液 。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12.锡伯族中的夏姓,锡伯族夏氏 历史 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13.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14.北宋西夏国鲜卑党项族有夏姓。
夏姓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中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 三国 到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均为今浙江人。宋代,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在史籍,仍用现在浙江人居多,还有出自现在的江西、安徽、湖南、山西等地者,这说明夏姓人中有较大发展,分布地更加广泛,明代夏宏,这大约是最早出现在闽粤的夏姓人物。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 经验 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夏姓华人,夏姓在当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夏姓姓氏 文化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夏姓家族名人
夏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 天下 。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元鼎: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友兰:元代 教育 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画家。
夏伦:著名戏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画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县夏寨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夏云杰(1903-1936):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 抗日战争 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汤原中心委员,汤原反日游击总队 政治 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满(临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