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g碱基配对中文名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嘧啶T,(RNA尿嘧啶U)。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故其复制遵循A-T、C-G的配对方式;核苷酸结构。翻译的过程中tRNA的反密码子和mRNA的密问码子遵循答A-U、C-G的配对方式。rna中碱基互补配对。DNA中含氮碱基为ATCGRNA中碱基为AUCG。
atcg碱基配对公式
腺嘌呤对应胸腺嘧啶(A对T或T对A),鸟嘌呤对应胞嘧啶(C对G或G对C)形成碱慕对。DNA双螺旋结构中,位于两条方向相反、相互平行多核苷酸链上的嘌呤嘧啶碱基,围绕着螺旋轴,通过形成氢键,互相搭配成对,称为碱基配对。碱基配对,即一条长链上的A,总是与另一条长链上的T形成氢键而G总是与C形成氢键。即A=T、G≡C。
腺嘌呤对应胸腺嘧啶(A对T或T对A),鸟嘌呤对应胞嘧啶(C对G或G对C)形成碱慕对。
DNA双螺旋结构中,位于两条方向相反、相互平行多核苷酸链上的嘌呤嘧啶碱基,围绕着螺旋轴,通过形成氢键,互相搭配成对,称为碱基配对。碱基配对,即一条长链上的A,总是与另一条长链上的T形成氢键而G总是与C形成氢键。即A=T、G≡C。
DNA除自我复制外,还能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合成一条RNA单链,即转录。复制、转录和逆转录都是通过碱基配对而生成新的核酸分子。已知一条核酸链的排列顺序,其互补链的碱基顺序即可确定。
原则规律
规律一: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G=C。即:A+G=T+C或A+C=T+G。
也就是说,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各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0%。
规律二: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与该DNA分子中每一单链中这一比值相等。
(A1+A2+T1+T2)/(G1+G2+C1+C2)=(A1+T1)/(G1+C1)=(A2+T2)/(G2+C2)
规律三:DNA分子一条链中,两个不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即DNA分子一条链中 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
(A1+G1)/(T1+C1)=(T2+C2)/(A2+G2)
您说的不符合事实。
RNA病毒明明选的是AUCG,不是ATCG,糖基也不一样
当然你要问为啥退一步选了DNA或者RNA,然后对应的碱基是AT(U)GC……那是因为自然合成的情况下,碱基小分子比糖类变化多,比氨基酸小分子要稳定得多。而且还简单得多(几乎只需要用到原始大气的NH3 + CO + H2O,即可在放电状态下生成碱基)
既然明确了RNA和DNA,那之后就是碱基……
其他碱基,能实现互补配对的,也不是没有,先是有人找了XY利用疏水相互基团作用配对,然而这2个玩意和ATGC大小形状差太远,放DNA这双螺旋直接就崩了。而且既然是疏水基团,放存在于细胞液环境中也不可能是稳定的。
然后2019年2月,日本科学家提出了SBZP互补配对,并且确实能转录为对应的RNA,RNA也可以折叠出复杂的结构。
然而,现今所有碱基,已经可以编码出足够多的信息,继续增加碱基没有必要;同时BSZP碱基还存在不能稳定遗传等问题(譬如P正常是和Z形成3个氢键,然而也可以CP,TP形成2个氢键实现配对……)
放到RNA上问题更大,BS可以和AUGC任意一个互补配对……
所以这种生命系统遗传,表达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因此你可以认为,正是因为生命发育于海洋,所以在遗传物质的选择上,最终找到了自然界能做到的最优解,就这样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