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是什么意思?

“青青子衿”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出处:该句是出自先秦佚名《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

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表达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青青”“悠悠”运用叠字,使本首诗加强了语言上富有的形象化和音乐所具有的节奏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女等待恋人归来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对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

这是一首古代抒情诗,或许这么看只是看到了这首诗最直白的内容。本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两句,运用借代的手法,连对方的衣着和佩戴物都记忆的如此深刻,可见这种爱情怀揣着多么复杂的萦绕之情啊。

同时,这句也出现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借用本句表达的却不是爱情。

三章构成的短诗,第二章重复了第一章。如果说第一章是期待心上人的音信,那么第二章便是盼望心上人归来。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情感更加强烈。第三章便是转折了,少女站在城阙之上,等待着心上人归来,心里的欢呼声我们仿佛都能听到。

一日不见,暌别三月。少女的活力油然而生,活灵活现的体现出来。这种爱情不同于思妇的愁恋,更不同于边塞诗的一别即永别的悲哀。

《子衿》一诗,藏不住的少女的想念与爱慕。

【原文】青青子衿

【译文】“青青”的是您的衣襟

(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

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

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

《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此词语出自《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意思:穿青色衣领的学子。

出处: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所作的《短歌行二首》。

原文节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译文: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扩展资料

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为求贤而发愁,其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这八句表面上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这里曹操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对此诗的评价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

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这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短歌行二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24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