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治河名臣小于成龙

因素英语2023-02-12  34

新年伊始,一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该剧描述的是于成龙为官清廉的故事。其实,同时任江宁知府的于成龙也是一位清官,他们都曾得到康熙的褒奖。

有趣的是,就在于成龙于康熙二十年由直隶巡抚升任两江总督后不久,又一位于成龙也来江宁担任江宁知府。两个于成龙,同城擎青天,被后世传为南京历史佳话。

原来,在于成龙由直隶巡抚升任两江总督时,曾向朝廷举荐了几位下属,其中一人与他同名同姓,时任通州知府,但部议未准。然而,康熙认为:“于成龙为官,表率属僚……所荐各官应从所请,以昭鼓励。”

这样,在于成龙来江宁(今南京)任两江总督时,另一位于成龙由于他的举荐而来江宁任知府。南京人为了区别两人,称两江总督于成龙为“老于成龙”,而称江宁知府于成龙为“小于成龙”。

“小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汉军镶黄旗人,为旗下包衣。随主人定居丰宁南关,自幼给主人放牧为生,因勤奋好学,由荫生授乐亭知县,后改任滦州和通州知州,他也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

当他由通州知州调任江宁知府时,刑部尚书魏象枢正在巡察直隶,他以极为隆重的礼仪为小于成龙送行,使得小于成龙非常纳闷。魏象枢说:“我这个并不是对待知府的礼节,你清廉有才,因此我是用对待督抚的礼节来对待你的”。魏还亲笔写下一首离别诗,其中有两句为“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勉励他向老于成龙学习为人之德和为官之道。

到任之后,小于成龙很快便显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总督老于成龙对待下属甚严,一般官员不敢对他的决断说三道四,唯有小于成龙敢作敢为,即使总督有了决断,但如果有考虑欠周之处,他也敢于直抒己见。这样,两个于成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把南京、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吏廉而民安。

据《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于二十三年十一月南巡江宁时,于十一月初四通过大学士明珠传谕江宁知府于成龙曰:“朕于京师,即闻尔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江宁即今南京)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朕所书字非尔等职官应得者,特因嘉尔清操,以示旌扬。但观凡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尔必自始至终,毋有改操,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

小于成龙曾说:“天下只有贪官,却没有刁民,地方的不良习气,官员应该主动加以纠正,如果官员说百姓是刁民,这个人就不是好官。”诚哉诤言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浑河泛涨,淹没两岸旗下及民人庄田,百姓流离失所。时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改变以往的治河办法,注重浑河的全程治理。他全程监督,3个月时间共疏浚河道145里,筑南北堤180余里。当年7月,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康熙斟酌再三,将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永定河之名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定河水利史上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治理永定河以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于成龙立即对水害频发的淮河流域进行考察。他发现咆哮的黄河水,虽然经张国维、潘季驯等努力治理,但黄水仍不时决口为害。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虐邳州。邳州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

得到朝廷任命后,于成龙在苏北水利项目全线开工。运河、黄河、淮河多处清淤疏浚、筑岸固堤。坐任清江浦(今属淮安市)河道总督的于成龙全面指挥。

根据治水的实践,于成龙经过调查研究以为:解决苏北洪水灾害,除了黄河、淮河、运河以外,沂河也必需治理,而邳州卢口是治理沂水的节点。明代武河开挖后,虽起到“引沂济运”作用,但枯水季节无水可“济运”,汛期又如同脱缰野马,加重黄淮水害,是洪水肆虐邳州的必经之地。苏北沂水发源东省诸山,汇流而成沂河,由沂郯入邳境。水从卢口分流,由徐塘口入运。其正河至隅头集径入骆马湖。一遇水发则淹没两岸田庐。于成龙向朝廷奏请在沂河两岸筑堤18180丈,防止沂河决口;卢口分支处建闸。控制洪水流量,又可引入沂水,从徐唐口入运,解决运河枯水季节航运问题。

然而,这时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指示其对高家堰、归仁堤多处加以增筑和疏浚。鼓励于成龙把水害革除。可是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因其岗位难离,无法找人替代。便让他在任上一面工作一面调治,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初,于成龙奏明朝廷,卢口闸开工。不久遇到了出乎人们预料的挫折。建闸的基础开挖工程,遇到了地下的烂泥淌沙河。就是古代的河流,充满稀粥一样的烂泥淌沙。工程到这个层面,无论取走多少土方,烂泥淌沙像潮水一样涌来。卢口建闸只能告吹。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不谛晴天霹雳。在于成龙身心交瘁的状况下,御医们也回天无术。病情加剧。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呼次子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次日,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 二十七日在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于成龙就在62岁之际,也把生命终结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了,是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的。

于成龙生于1638年8月14日(清崇德三年农历七月初五),出生地为辽东盖州。1700年4月16日(康熙三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七)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于成龙生父为于国安,生母为康氏。于成龙11岁举家从龙入关至北京通州,后移居通州张家湾。于成龙13岁时又移居延庆州,16岁时又移居固安南房上村,并在此定居。因为八旗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于成龙在16岁时开始学习满文,并在20岁进入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后考授吏部做笔帖式(即文书工作)。

因屡有战功的大伯于得水无子嗣,生父于国安指为前定将于成龙过继给于得水,康熙七年,于成龙荫生授乐亭县令,康熙八年,署滦州知州。修滦河,治匪患,由于政绩卓著,才华超群,刚直不阿,十八年,迁通州知州。于成龙在通州为官三年,他建立和发展了义学,并且为城乡的贫穷子弟选择良师,使其能够免费入学受到应有教育。他还善于整顿刑罚案件,严格遵照朝廷所定律条,公正断决公开审判,外县盗贼不敢入通州偷窃。二十年,时任直隶巡抚清端于成龙(北溟)对这位与自己同名同姓的下属十分欣赏,并且上疏推荐。于成龙果然不负众望,因政绩突出升任江宁(今南京市)知府。在江宁, 于成龙一心为民,清正廉洁,颇有山西于成龙(北溟)之风。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提升于成龙为安徽按察使,针对当时八旗汉军官员“汰侈靡费,恣肆放逸”的普遍现象,康熙皇帝令大家以于成龙为榜样,他说:“兹者巡行江南,见文武各官及军民人等,众口一辞,称江宁知府于成龙清廉爱民,朕心喜悦,已面加奖劝。凡尔八旗汉军人等,自今以后,悉宜洗心涤虑,痛除旧习,果有洁己爱民如于成龙者,朕立行擢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第一次受命治河,以安徽按察使衔“督理下河”,提出“疏海口,下河水道”的主张,与河道总督靳辅“于下河筑长坻,束水注海”的理念发生冲突。当时,靳辅认为应以“束水攻沙”的方法大治淮黄堤坝,使“河归故道”。事实证明,靳辅的治河方略的确是卓有成效的,但于成龙的治河主张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靳辅死后,于成龙受命为河道总督,他充分吸取了靳辅的治河方略,形成了“筑堤”与“疏浚”并举的治河新理念,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为他后来治理永定河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特授直隶巡抚。直隶位于京畿地区,皇亲国戚、地主豪强依仗势力横行乡里。于成龙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对仗势欺人的不法之徒予以严惩,打击了京畿一带地方豪强势力的气焰。康熙帝对此极为赞赏,谕大学士等曰:“今观各官,虽有品行清洁者,但畏国法而然。如直隶巡抚于成龙之真实清廉者甚少。

二十六年,上奖成龙廉能,加太子少保。幸霸州,成龙朝行在,赐白金千、马具黄鞍辔。冬日,于成龙向康熙帝密奏:“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康熙帝问高士奇:“为什么没有人参劾?”高士奇回答:“人谁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上疏弹劾纳兰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康熙皇帝随即罢黜纳兰明珠大学士,交给侍卫处酌情留用。

二十九年,迁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

三十一年,王新命罢,辅复为河督,旋卒,上以命成龙。辅领帑购柳束,工部驳减,成龙覈无虚冒。辅筑高家堰重堤,募夫远方,预给银安家,工中止,未扣抵。新命题销,格部议,成龙复以请,上并与豁免。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自通州至峄县,黄河自荥泽至砀山,堤卑薄者皆宜加筑高厚,并高家堰诸处改石工,毛城铺诸处疏引河,及清江浦迤下并江都、高邮诸堤工,策大举修治。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清军用兵西北,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命于成龙以左都御史衔统筹、督运粮饷。于成龙克服艰难险阻,保证了征讨大军的粮饷供应。讨灭噶尔丹后,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袭。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命于成龙以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兼管直隶巡抚。此时,浑河水发,与永定府南之河水汇流于一处,势不能容,常有泛涨,旗下及民人庄田都被淹没,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奉命与西洋人安多(葡萄牙人,传教士)前往勘察,做出可行的治河方案,六个月浑河治理完毕,于成龙建议改浑河为永定河,得到了康熙赞同,赐名永定河。

是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于成龙受命再任兵部尚书兼河道总督,治理黄淮。当时,淮扬一带,黄淮两河河水泛涨,多处已被水淹。于成龙奔走两河,勘察灾情,把治理永定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治理黄淮上,终因河务浩繁,积劳成疾。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视河,看到于成龙身体羸弱,赐药、赐御制诗等。他恪尽职守,疾病增剧,仍旧抱病治河。十月,他疏请暂休两月,康熙皇帝命御医调治。次年二月,于成龙带病再到淮河视察,病情随之加重。二十三日,唤其子永裕于病榻嘱托:我已病入膏肓,非药饵可以治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病治理,急需疏请另派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加重我的罪过。直到临终,念念不忘治理黄淮。四日后,于成龙病逝于淮署。康熙闻讯深为痛悼,遣人谕祭,赐谥号襄勤。

《天下长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现,且剧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编而来没有胡编乱造。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

此于成龙非彼于成龙,史料上一般称其为“小于成龙”。小于成龙是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小于成龙的名气御史不想多说,他在康熙朝并不亚于靳辅,甚至还略占上风。

御史揣测,导演是有意要塑造这么一位与靳辅打擂台的人物,显然于成龙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只不过于成龙的官声太好,如果以原名出演,恐怕会引起观众的不适,甚至会被指责为玷污名臣。

可是其他人都是以原名出镜的,杜撰一个人物不符合导演的初衷,故而才玩了一点心机,不称于成龙之名,而称其字。事实上不管是称名还是称字都是一样的,比如剧中的靳辅叫靳紫垣,陈璜叫陈天一。

历史上,于成龙的治河观点确与靳辅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成龙并不是全面否定靳辅的治河方略。只是在挑浚黄河入海口这一点上意见相左,对于靳辅“筑堤束水”的方案也是认同的。

干实事,一生只想治理黄河的陈天一冤死在了大狱之中,反倒是于振甲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犯错,一再让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的人成为了千古名臣。

为什么康熙不放过陈天一,为什么康熙不放过陈天一,其实理解这么几个细节就知道了!

1,康熙也不想杀陈天一,可是百官逼着他杀!

康熙知道陈天一是一个大才吗?

他当然知道,毕竟陈天一和靳辅治理黄河的十几年,黄河没有发过大水,就说明了陈天一的才华。

那既然康熙不想杀,又是谁逼着他要杀掉陈天一和靳辅呢。

不是别人,正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

而且是两拨人。

一拨是揪着陈天一和靳辅抗旨不遵的人。

这批大臣,都是新上来的大臣,他们心中康熙已经是神明。

而陈天一和靳辅这两个抗旨不遵的人,就应该被杀掉,这样才能维护康熙在群臣心中的地位。

另一批人呢,就是索额图那波人。

他们揪着淤田案不放,非要把陈天一和靳辅和拉下马,这就是他们的动机。

而这两拨人,确实逼的康熙没有办法了。

特别是淤田案背后最大的买家可是太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为了保住太子。

康熙这次必须支持索额图,必须帮着明珠,以及明珠支持的陈天一等人拉下马。

当然康熙也是一个有方法的人,群臣逼着他杀人,他就玩拖延。

一个靳辅直接革职,一个陈天一呢,关在狱神庙里,也不杀,也不提审。

其实按照康熙的想法,陈天一还年轻,只要熬过几年不死,再出来的时候,一样可以重要。

可惜的是,陈天一没有理解康熙的苦心。

他只觉得直接付出了一生去治理黄河,最后却还遭遇了这般处境。

心已死的陈天一才会在狱神庙里没有熬过半年就去世了。

可以说陈天一的死,确实不是康熙看到的。

2,为什么于振甲反而成了千古名臣?

其实论起作恶,于振甲才是第一大恶人。

第一桩,于振甲阻拦陈天一等人泄洪,最终导致大堤被毁,三省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

第二桩,于振甲拆掉陈天一建设的大堤,最终又导致堤毁人亡。

可以说就这两件事,于振甲被杀一万次都不为过。

可是看看于振甲最后的结局,啥事没有,还成为了千古名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其实大家应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于振甲是进士出身,正儿八百的读书人,关键是他一向清廉,在天下读书人心中也早就成了榜样。

特别是他宁愿自杀,也要阻止陈天一等人泄洪,救下自己治下百姓这一件事,更是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有名声,又是根正苗红的进士,这样的人,只要不贪不占,即便在工作中犯了一点错,在所有官员眼中,也是小事,也无可厚非。

毕竟刑不上大夫!

而反观陈天一呢,进士没有考上,就是靳辅身边的一个幕僚。

而他恃才傲物,还不服从陛下的指令,这样的人,群臣当然不会喜欢,当然要对他下手了。

最后康熙只是免了靳辅的职务,却把陈天一关进狱神庙,这就是区别了。

所以说陈天一死在狱神庙,确实是一个意外,而于振甲成为了千古名臣,确实是一个必然。

读史明智,读到这里,确实会为陈天一感到唏嘘不已。

他的一生,没有结婚,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只是想实现治理黄河的理想,而最后这样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就死在了大狱中,确实是让人惋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15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