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上真实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第1张

“八王议政”是努尔哈赤创立的政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原始的民主形式,有助于组团力量,帮助头领打江山,坐天下。

一、“八王议政”的渊源。

努尔哈赤势力扩大之初,先带着兄弟舒尔哈吉和自己共度主要大事。 这时,努尔哈赤与舒尔哈奇并称为“两都督”。 但是,上天不是两天,国家不是两主。 舒尔哈吉逐渐离心分离。 努尔哈赤采用压迫、监禁等手段,舒尔哈奇服从了。

随着努尔哈赤的迅速扩大,满洲行政区也从一旗发展为八旗。 为了加强控制,努尔哈赤把那个大人的儿子推上了旗主的地位。 嫡子锗英由此势力大增,与努尔哈赤分手后变得礼貌起来。 因此,努尔哈赤严厉斥责褚英多进行检查。 褚英后来怀恨在心,企图叛乱,提前夺取权力。 努哈尔红在雷的打击下监禁了锗英,判处死刑。

后来努尔哈赤带着代善、阿敏、莪古尔泰、皇太极四个儿子去中枢。 这四个孩子是“四大贝勒”。

之后,努尔哈赤确立了“八大贝勒”共议国政的政体模式。 主要内容如下。

一、八大贝勒公爵推荐国主继承人,选择“有德者”,不得以豪强专断的人为国主。

二、八王共同协商奖惩、任免等大事,国主不能一心一意。

三、贝勒与新国家的主一起享有受群臣拜见的地位。

二、“八王议政”的衰亡。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开始削弱其他贝勒的权力,引起了一系列矛盾。 皇太极死后,多尔贡利用“八王议政”,取代皇太子的长子豪格建立了尚未成年的顺治帝。 多尔贡猝死后,顺治帝举起“清承明制”的旗帜,把政务交给内阁处理。 康熙朝,以南书房为秘书班。 雍正朝,设军机处。 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除了老创新,皇权逐渐加强,“八王议政”的名字真实存在而死! 三、“雍正王朝”的桥段勉强相通。 雍正即位后,储蓄失败的廉亲王允禩联合关外的4名旗主举起“八王议政”的旗帜,将雍正逼入宫殿。 幸运的是,十三王爷肇祥识破了阴谋,被雷劈了,引起了狂澜!

《雍正王朝》是以史为鉴设计的这座桥段,可以说是终于通用了,那时“八王议政”就出名了!

清朝八王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指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开创的一种贵族军事民主制,即由极少数的皇亲贵胄共同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制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并设置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他们与诸位贝勒共同参加每五日举行一次的集会,并在会上协商国政。

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又令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按月当值,国中一切军机要务,借由当值贝勒负责。转年,努尔哈赤又让八旗旗主贝勒共同咨议国政。

扩展资料:

历史学家安熙龙认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扑朔迷离的过程”。议政王大臣会议起源于努尔哈赤为促进同诸子共治国政而设立的非正式机构。努尔哈赤在1601年组织女真人,将之分为四“旗”,1615年,“旗”数增加了一倍,是为八旗。

1622年,努尔哈赤确定八名子侄(贝勒)每人各掌一旗,并命令他们开会就重要政策特别是军事事务进行商讨。努尔哈赤的八名子侄统称为“议政王”。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另一个雏形是由女真人组成的“议政五大臣”和“理事十大臣”小组,后者于1615年或1616年努尔哈赤设置,负责行政和司法工作。

安熙龙称,此组人后来被称为“议政大臣”,并辅助贝勒商讨国政。然而,梅谷却断言,他们只不过是“技术顾问”,此观点得到吴秀良的支持。

在1623年,“八固山额真”还做了审议官员,但他们主要负责监察,主要责任是使努尔哈齐得以觉察八贝勒的密谋。

皇太极继承父亲努尔哈赤的汗位后,没有依照父亲的愿望与贝勒共治,而是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奠定了大清的统治基础。

1627年,他将八旗置于八“大臣”控制之下,并命令后者协同贝勒参预议政。吴秀良支持这次改革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真正”起源,后者成为皇太极的主要决策机构,并就外交与军务进行磋商。

1637年,称大清皇帝一年后的皇太极,正式将亲王排斥在会议之外。相反,会议由八名都统和两名副都统掌控,后者负责管理满洲八旗。

通过限制身为宗室的满洲军事领袖成为会议成员,皇太极以牺牲其他亲王为代价增强了个人权力。尽管如此,会议仍未能从大清政府内部“贵族的集体统治”的圈子中跳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顾名思义,就是帝王之下的八旗旗主联席会议,可以决策一切国家要务,制衡和对抗大汗,或者皇上。

王公大臣议政,清朝确实有这个传统。

从努尔哈赤建国之初的四大贝勒、五大臣,到天命七年三月推行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这是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的一个表现。大汗专制却不能独裁,诸贝勒大臣相互牵制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了威胁了汗权。努尔哈赤曾经两次试图择立储君,却因以四大贝勒为首的议政会议抵制,而皆以失败告终。

用皇室近亲管理旗务,始于康熙后期。康熙帝为了进一步牵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积极任命年长的皇子管理旗务,参与国政,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中枢权力机构。深得康熙信任的老十二允裪,虽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宫斗,但他因被康熙帝交与启蒙老师苏麻喇姑抚养,命总管内务府,同时办理上三旗之一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事务。雍正即位后,总是以他办事不谨慎、礼数出纰漏,拟罪夺爵,将其一降再降,降为奉恩镇国公,直至雍正八年五月才恢复他的郡王爵。

允裪之所以遭受雍正连连打击,一是他可能为雍正的假想敌,二是他或为允禩的同情者。

雍正上台之初,政治环境并不稳定,朝中反对者多,下五旗中旗下属人与旗主的隶属关系依然存在。他们其中有不少人与反对党领袖允禩往来密切。

但是,上三旗是绝不会让别人染指的,即便是奉命办理旗务的,也只是一个高级经理人。如此局面,哪还有什么允禩、允禟、允䄉、允祥各领一旗,所谓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果亲王诚诺、睿亲王都罗各主一旗?

雍正自然归属的上三旗,也被他们分割了。

允禩等强制推行八王议政。这是赤裸裸的逼宫。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的闹剧

老态龙钟的张廷玉据理力争,有心救主,无力破局。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不是老十三拼了最后一口气,力挽狂澜,说不定被艺术创作者穿越架空的雍正,就提前收场了。

这,充分说明了雍正即位之初,虽有隆科多、年羹尧等人于内于外的保驾护航,还是不能保证康雍交替的政治环境稳定。

当然,在他初登大宝,感到形形色色的威胁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打击朋党,进一步削弱下五旗旗主王爷的特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12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