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
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孝文帝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扩展资料:
北魏皇帝是有着强烈汉化需要的,一方面君权受制于鲜卑贵族,一方面不寻求汉人世家的帮助,根本无法统治汉地。柔然的崛起带来更迫切的需求,草原已经丢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实实在在地做汉人的君主。
孝文帝之前很多君主采用了部分汉化的手段,寻求士族与军功贵族的制衡。而孝文帝,终于采用了和汉人士族合流的手段。
孝文帝改革以一种高层融入,底层抛弃的手段融入了汉人社会,鲜卑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士族的一部分,并用结亲的手段逐渐和北方汉人士族融合成了新的士族集团,鲜卑普通家庭则成为了和汉人自耕农与奴婢一样的角色。
汉人世家成功了,新的胡汉士族会继续成长下去,压制君权,形成像南朝一样的士族政权吗?没有,他们遇见了另一股力量——国人武装。
新的胡汉士族集团在很多方面的特征上,仿佛又回到了东汉,相对于南朝,北朝社会更多自耕农,更相对公平,更重视考试和法制,世家大族的影响更小,帝国体制更明显。与之对应的是,政治衰败的南方由于庄园经济,在商业和文化上比北方先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魏国之后是晋朝,晋朝由于自身的昏庸和北部夷族侵略,又分为东晋和西晋。晋朝后期彻底陷入混乱,形成多个小国家,历史上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的一个时期,等到隋朝一通江湖的时候,差不多有两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