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工工场?

什么是手工工场?,第1张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

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中古时期西欧手工工场经历了两个阶段是: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相关材料: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广泛存在的手工业作坊是附属于工场手工业并且受它支配的:许多小作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是工场手工业的分支机构,小作坊主不过是大作坊的居间人,小作坊的劳动者是大作坊的雇佣工人。

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场手工业扩大了雇佣劳动关系的范围,瓦解了小商品生产,并且使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联系日益密切和扩大。

手工工场影响:

1、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工场的规模较大,雇佣了很多工人,工人间实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个半世纪内,英国的采煤行业的煤场量增加了15倍。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丝绸衣服,房间里摆上了瓷器,窗户上的腊布或纸也换成了玻璃,而这些在以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3、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因手工工场而富裕的商人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16世纪以后的重商主义政策使经济实力强大,地位显赫。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手工工场劳动,他们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了工人阶级的前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01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