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三星翻盖手机2023-02-12  27

清朝的八旗是指两黄旗、两白旗、两蓝旗、两红旗,合称为八旗。但很多人八旗有误解,比如有人以为八旗是指八种颜色,比如正黄旗比镶黄旗地位要高,比如满人就是旗人,等等,其实都大错特错了。

努尔哈赤刚刚起兵的时候,军队人数很少,以黑旗为旗帜,所以称黑旗军。在统一建州三卫后,军队人数增多,于是又设了红旗军。1601年,努尔哈赤对军队进行了改编,正式成立了红、黄、蓝、白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四旗,形成了“八旗”。

当时的户籍制度和中原有很大区别,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长官为牛录额真;每5牛录为一甲喇,长官为甲喇额真;每5甲喇为一固山,长官为固山额真,同时设左右两名梅勒额真。所以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没有族人”,当皇太极后来将国号改为清、族人改为满洲族的时候,就是所有满人都是旗人,旗人也都是满人。

八旗内部的大小官员既是军事统帅,又是行政长官,还负责掌管所有旗人的户籍乃至经济生活。所以,固山额真就是旗主,梅勒额真就是副旗主。

官职的称谓读起来会觉得很别扭,这是因为大多人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到顺治年间时这些官职称谓都进行了更改,更改后的名称大家就很熟悉了。固山额真改名为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为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鹿鼎记》中,韦小宝就做过副都统,想必大家还有印象吧。

后来,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汉军八旗。1634年,皇太极又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蒙古八旗。到了这个时候,就成了“满人一定是旗人,旗人不一定是满人”了。

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的人的旗籍,比如满人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的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的人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了光绪时期,甚至不在旗的人都可以担任都统了。

八旗制度形成以后,就是后金以及后来清朝的主要力量,但是和中原王朝不同,清朝的八旗并非由皇帝全部掌握,而是分散在各位旗主手中,旗主则是由王公大臣担任。这样就形成了权力的分散,所以清朝前期每一任皇帝死后,权力的交接都惊心动魄。

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他自己统领两黄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他六旗则有他的儿子、孙子、兄弟统领,比如皇太极就统领正白旗。到了晚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最喜爱多尔衮,就想把汗位传给他。为了增强多尔衮的实力,努尔哈赤任命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为正黄旗旗主,亲弟弟多铎则统领镶黄旗,这样就能确保自己手里的两黄旗,能在他死后支持多尔衮。

随后,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杜度(努尔哈赤的孙子)调到镶红旗,准备把镶红旗给多尔衮,只是还没来得及安排就死了。这样的分配方案使得多尔衮三兄弟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可惜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兄弟三人的年龄还很小,无法与皇太极等人对抗,最终被皇太极逼死了母亲阿巴亥,抢走了本属于多尔衮的汗位。

皇太极上位之后,对八旗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调整,过程我们不必详细说,反正到他死之前,他亲自统领两黄旗,他的长子豪格统领正蓝旗,三旗总共有117个牛录;多尔衮统领正白旗、弟弟多铎统领镶白旗,两旗总共有98个牛录;代善统领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三旗共有96个牛录。三方势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豪格手里有三旗,想当皇帝;多尔衮手里有两旗,但战斗力彪悍,也想当皇帝;剩下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不想当皇帝,但态度暧昧,始终不明确自己的立场。所以,虽然多尔衮看似强大,但也无力强行坐上皇帝的宝座,最后只能妥协,便宜了六岁的小福临,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顺治虽然继位,但大权却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于是多尔衮抢了豪格的正蓝旗,又对八旗进行了一番眼花缭乱的调整。总之,到他死的时候,两白旗由他的儿子统领,正蓝旗则落到了多铎的儿子手里。这个时候,多尔衮的留下来的势力依然强大,所以顺治才被迫冰天雪地立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追封多尔衮为皇帝,受尽了屈辱。

后来,顺治清算多尔衮后,正白旗也就名正言顺的落到了顺治手里。顺治将正白旗,和自己统领的两黄旗,一起抬为“上三旗”,其他五旗则称为“下五旗”。形成了八旗的排序: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

虽然有上下之分,但八旗实际上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八旗之间是平等的,旗人无论在哪个旗,也都是平等的。但是,对旗人来说,他们都是旗主的奴才,这种身份不因官位高低、富贵贫贱而产生变化。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就算旗主落魄成了普通老百姓,旗民做了大官,在旗民见到旗主的时候,照样得三跪九叩,自称奴才,不得有丝毫的悖逆。

到了清代后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贱的重体力活糊口,诸如驾车、抬棺等等。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有发迹显达了的昔日旗奴,就会把旗奴叫下来,耀武扬威,训斥一番。旗奴也不敢违抗,只得再三请安,说尽好话,临走还得给些银子。

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

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权利,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才能下决定。

这就让皇帝感到很憋屈,最后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的权利削弱了不少。旗主渐渐地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到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旗主权利就很小了。

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更让人诧异的是,虽然清朝的皇帝是满人,但是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

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而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的意思大家知道吗?其实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

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领导人,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领导人,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

扩展资料:

八旗历史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正黄旗 : 上三旗之一。

【清末期管辖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满州八旗中人口最多)

【总人口】:约15万人

【名人】: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康熙帝宠臣)、索尼(重臣)

* 镶黄旗 :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孝和睿(嘉庆帝的皇后)、慈安等

* 正白旗 :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郭布罗婉容、荣禄

* 正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名人】:和珅(乾隆时的奸臣)老舍

* 镶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珍妃(光绪帝的宠妃)

* 镶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曹雪芹、阿桂、善耆(肃亲王)

* 正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崇绮(1864年状元。戸部尚书。同治帝之皇后阿鲁忒氏之父)

* 镶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名人】:侯宝林(相声家)、慈禧(咸丰帝皇贵妃)、肃顺(辛酉政变中遭处死的户部尚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01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