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有狮子吗?

亚洲有狮子吗?,第1张

亚洲狮子

亚洲狮(学名:Panthera leo persica):体长1.2-1.7米,体重170-300千克,是现今只存活在印度的狮子亚种。它们曾一度分布在地中海至印度,占据了大部分的西南亚,故其名为“波斯亚种”。

亚洲狮现今在野外的数量只有250-350只,都只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肉食动物,猎物主要是水鹿、花鹿、蓝牛羚、印度瞪羚、野猪及家畜。21世纪初,印度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就是取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亚洲狮型。

亚洲狮生活习性说明

亚洲狮喜欢成群一起生活,也常集体捕食,但大多是母狮捕食,雄狮则坐享其成。它们由一头狮子将猎物赶到其他狮子的下风,然后一起扑向猎物。

它们吃饱后需喝大量水,而亚洲狮生活的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很少,时常出现干旱,因此捕食后常需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水源。

这种恶劣环境不但使亚洲狮饮水困难,就连它们的猎物也很少。幼仔成活率低也是饮水及食物不足所致。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亚洲狮

亚洲狮顾名思义是一种生活在亚洲的狮子,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现在很多人对亚洲狮的生存现状存在一定的误解。常关注这类消息的人们可能在一些关于亚洲狮的讨论话题下,会经常看见关于亚洲狮已经消失了的言论,就我自己而言,已经看过不少,而且有很多网友会在后台问我,亚洲狮到底消失了没有?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亚洲狮没有灭绝,就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内,数量预估已达600多只,高于2015年的普查结果。

雄性亚洲狮

在讲到狮子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其与非洲联系在一起,在世界上约2万头野生狮子中,绝大多数确实生活在非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亚洲很早就存在狮子了,它们是非洲狮的“表亲”,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分裂了,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物种。

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的体型更小一些,而且雄狮鬃毛更短,其向腹部延伸的皮肤褶皱明显,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形态自然会有些差异。

狮子家族

狮子是猫科豹属里面的一个物种,整个豹属里面的5种都被称之为大猫,狮子不仅是大猫里面最特别的存在,甚至放在整个猫科动物家族里面,也是最特别的存在。因为它雌雄两态,雄狮与雌狮长大之后外形会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体型大小上面,还体现在外形细节上面,比如雄狮会长出鬃毛,从头上延伸到腹部不等,大多雌狮则没有这一特征。

8个狮子亚种

按照亚种划分,狮子一共可以分成8个亚种,分别是:亚洲狮、南非狮、西非狮、安哥拉狮、刚果狮、马赛狮、开普狮、巴巴里狮,其中开普狮与巴巴里狮已经灭绝,有少数人称在一些马戏团里面发现了血统不纯的个体,这些言论由于无法考究,真实性存疑。

如果按亚群来区分的话,就只分为亚洲狮与非洲狮。从名字上就能够看得出来,绝大多数的狮子都分布在非洲大陆上,仅有亚洲狮这一个亚种生活在亚洲境内。

亚洲狮历史与当前分布对比图

狮子起源于非洲南部和东部,其中发现的最早的化石位于坦桑尼亚的奥努威峡谷,最早可以追溯到140万到120万年前。直到2万多年前,狮子才开始逐渐走出非洲,最远到达了印度等地。

早年狮子遍布整个非洲大陆以及南亚大部分地带,在阿拉伯、俾路支斯坦、南高加索等地都可以见到其踪影,但是历经沧桑变化之后,如今的狮子分布范围大大缩小,非洲狮只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地,呈现分散状,而亚洲狮则仅在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

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猫

亚洲狮古时候被称为“波斯狮”,在遗传上,亚洲狮更接近西非和北非的狮子,亚洲狮的皮毛呈现出红褐色或者浅灰色,雄狮头顶、脖子长有鬃毛,但是这些鬃毛比起非洲狮的要短很多,头上的耳朵也没有被鬃毛覆盖住。

成年雄性亚洲狮肩高1.07-1.2米,体重为160-190千克;雌狮肩高0.8-1.07米,体重为110-120千克,从整体形态来看,与非洲大部分狮子相比,要略显小一些。

亚洲狮当前分布区域

古时亚洲狮遍布南亚众多地方,一直延伸到孟加拉东部、纳尔马达河南部,但是后来随着人们疯狂地狩猎,以及对狮子栖息地的掠夺,让这种大猫一度濒临灭绝。

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幼发拉底河上游还能看到亚洲狮,但是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亚洲狮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已经绝迹了,而伊拉克的最后一头亚洲狮,也在1918年死于底格里斯河附近。

被击杀的亚洲雄狮

亚洲狮曾经所遭遇的“灭绝威胁”,几乎全是人们带给它的,在英国殖民印度期间,殖民者大量狩猎亚洲狮,导致亚洲狮数量急剧下降,单单是在1857年,一名英国官兵就打死了300头狮子。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亚洲狮的濒临灭绝也不可能只有殖民者一个因素造成的,在这期间,不仅仅是殖民者,印度原住民也经常击杀亚洲狮,到1907年的时候,整个亚洲狮种族,就只剩下13头个体了。

绝处逢生的亚洲狮

1907年和1908年应该是亚洲狮命运转折的两年,因为在1907年的时候,亚洲狮获得了全面的保护,此时狩猎狮子已经被明令禁止,虽然这种狩猎行为没有被完全杜绝,但却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1908年的时候人们做了一个决定,将剩下的13头亚洲狮全部捕捉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让它们彻底走向灭亡。事实证明,人们的这项决定非常正确。

吉尔森林国家公园

为了保护亚洲狮,人们做出了许多尝试,其中最为有效的就要数建立保护区了,为了更好地保护狮子,人们将纯种的亚洲狮放到了印度的吉尔森林中,并且设立保护区,禁止盗猎及一系列危害狮子生存的行为。

1965年,印度宣布将吉尔森林作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区,并且将该区的范围扩大到周边的森林,其核心区域则被命名为吉尔森林国家公园。

另外,从1972年开始,印度就禁止人类在公园内活动了,里面的原住民马尔哈里族,则被迁至外围。

当人们的一系列措施执行下来,吉尔森林国家公园里面的野生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在马尔哈里族牧民被迁走之后,保护区里面的野猪、鹿、瞪羚、羚羊等蹄类野生动物数量猛增,相较于之前,总数增加了600%。

在马尔哈里族牧民没有迁走之前,亚洲狮的食物来源大多数是家畜,其占比高达75%,毕竟相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捕食人类的牲畜要简单许多;

在马尔哈里族牧民迁走之后,亚洲狮的饮食结构发现了极大的变化,牛等牲畜占总食物来源的比例下降到了25%。

亚洲狮群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吉尔森林国家公园的成立,都是保护野生动物做法里面的成功典范,它使得众多野生动物能够繁衍生息,也使得一度濒临灭绝的亚洲狮有了新的生机,如今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数量在逐渐稳增。

亚洲狮的生存现状

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很广,大约是14万公顷,其中包含了草原、荆棘林、落叶林等,里面生活了众多野生动物,比如鬣狗、豹子、豺、野猪、蜜獾、水鹿等等,当然,还有最大的主角亚洲狮。

1936年第一次普查的时候,亚洲狮已经达到了200多头了; 到2015年5月最新一次对吉尔森林国家公园进行普查时,亚洲狮数量已经达到了532头; 后来在2017年8月的时候,测量员又重新计算了一次,这次预估已经达到了650头。

亚洲狮群

从遍布南亚大部分地区,到仅剩下13头,从13头到如今的600多头,亚洲狮经历了沧桑变化,躲过了灭亡之灾。

由于生活在保护区里面,加上如今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提高,所以相对于之前,亚洲狮的生存现状要好很多,起码在数量上,是每年增加的。在狮子的保护区周围,除了马尔哈里族牧民能够放牧之外,任何威胁它们生存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虽然目前亚洲狮在这里生活地很好,但是却也并非是高枕无忧,由于这些狮子全都是来自13头亚洲狮的后代,所以就不可避免近亲繁殖,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其后代体型变小,而且还表现出其他的毛病。

另外,随着亚洲狮数量逐渐增多,公园内的承受力也越来越接近饱和,同时,种群过于集中,应对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能力就越弱,对于亚洲狮群来说,也是不小的隐患。

亚洲狮所面临的威胁

奠基者效应模型图

奠基者效应,这是一种遗传漂变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说就是由几个个体经过繁育发展出了新的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作用,少数个体的基因频率决定了后代基因频率的效应。

就拿亚洲狮来说,它们是由13头狮子经过繁殖,发展成现在的600多头的大群体,虽然个体数量上去了,但是基因多样性却没有上升,这种效应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基因歧异度趋向相同,所以它们抵抗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就很差,不能适应多种环境,一旦遭遇某种灾害,可能会“全军覆没”,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被陷阱夺去生命的狮子

偷猎,尽管亚洲狮现在已经是重点保护动物,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仍有不少人们在违法的边缘尝试。由于人们对老虎的保护力度超过了亚洲狮,所以有一些帮派或者组织将目光从老虎的身上转移到了狮子的身上。比如在2008年的时候,就有20人因为偷猎亚洲狮被定罪,他们被处以10000卢比(相当于1000左右的人民币)的罚款以及三年的牢狱之灾。

“人狮”冲突,这是亚洲狮所面临的的一个比较大的威胁,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相当大一部分狮群是居住在保护区外围的,狮子会经常跑到人类的生活区域里面去捕食家牛等,而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作物不受野猪等其他动物的危害,拉起了高压电网,狮子也成了受牵连的对象。

当然狮子也会捕食人类,比如在2012年的时候,就有两例亚洲狮捕食人类的事件发生,狮子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会遭到报复。

又比如,与汽车、火车之类的交通工具相撞,也是造成亚洲狮死亡的因素之一。

保护亚洲狮所作出的尝试

亚洲狮作为亚洲独有的物种,人们在保护它们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的尝试:

1956年,印度在北方邦建立了一个96平方公里的庇护所,打算放归亚洲狮,在1957年投放了两头雌狮、一头雄狮,但是可惜的是在1965年之后就全部消失了; 1977年,伊朗试图将亚洲狮引入阿尔赞国家公园,来恢复该地区的狮子种群,但是这个设想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抗议,因此作罢;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生物学家评估了许多潜在地点,看看其是否适合引进亚洲狮等野生动物,并且做出了许多尝试。

亚洲狮群

人们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亚洲狮种群太过于集中,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能够在多地建立相应的庇护所,将亚洲狮分散开来的话,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是口头上说一下就能够解决的,实际上执行起来相当困难,从伊朗的例子就可见一斑。

人们在致力于保护亚洲狮的尝试上还远远不止于上面的这几点,毕竟保护这种动物,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努力。

野生的亚洲狮已经全部灭绝,目前在印度西部的吉尔森林中还生活着300多只处于人工保护状态下的亚洲狮。

亚洲狮曾经主宰过从地中海地区到印度的荒山野林。如今,却只有300只亚洲狮幸存下来,而且由于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它们正濒临灭绝的边缘。

人们大都以为狮子是非洲的特产,这纯粹是因为别处的狮子几乎被斩尽杀绝了。一万年以前,狮子遍布地球广袤大地。随着人类的繁衍与组织化,人类占据了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挤压动物竞争者的生存空间。狮子的家园不断萎缩,如今只占昔日的一小部分。亚洲狮的血缘可以追溯到十万年前的非洲狮,身躯比非洲狮略小,鬃毛比非洲狮短。古希腊最后一只亚洲狮是在基督诞辰年(即公元一世纪)后不久消失的。由于人类使用火枪捕杀亚洲狮,它们昔日辽阔的王国急剧缩小,到了19世纪,几乎荡然无存,如今只能在“弹丸之地”苟延残喘。

只有印度还拥有300来只亚洲狮,主要生活在一个560平方英里的保护区里——吉尔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由于吉尔丛林活动范围狭小,猎物匮乏,狮子便经常越过自然保护区,骚扰附近的村庄,咬死牲畜,甚至伤害村民。在无边无际的非洲大草原,狮子可以享受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而在人多地少的印度,狮子却只能大量捕猎牲畜来充饥。保护区周围住着2000左右村民,狮子盘中餐的1/3来自村民们饲养的牲畜。为了缓解保护区的压力,政府正在500英里之外建立另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将一部分狮子迁移过去。

亚洲狮没有非洲狮那么凶残。母狮与幼狮可以分享一只鹿,年轻的雄狮可以慢悠悠地享受一只羚羊,而不必为了争食而自相残杀。吉尔丛林中的猎物比非洲的猎物小些,因此捕食猎物的亚洲狮群一般要小些。亚洲狮的繁殖困难——每繁殖一群幼狮,需要交配500次左右。一旦母狮引诱雄狮与之交配,交配便迅速结束。然后,母狮总是张牙舞爪,驱赶走雄狮。

今日的亚洲狮是从20世纪初的十几只繁衍而来的。当年,幸亏一位印度土邦王子的拯救,那十几只残存的狮子才免遭灭顶之灾。因此,亚洲狮的基因单一,在基因遗传上全都像孪生兄弟。这样,它们特别容易遭受疾病的攻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99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