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指的是元朝的首都,用突厥语就是汉八里,指的是大汉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是由元代的刘秉忠所建立的,主要地址就是如今的北京市区,北面就是元大都的土城遗址,而南面是长安街东西两路都是二环路,元大都的整个街道的布局,也就基本上奠定了现在北京的格局。
城市规模
现如今元大都其是在金中都旧城的东北部,具体的地点是在蓟门桥的西南方向,在中国政法大学东门和北京邮电大学西门的中央,如今仍然能够看得到,当然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这里的遗址公园是在元朝首都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西面便是海淀区的学院,而向北就可以找到黄亭子。
如果有人来到这里,可以坐地铁10号线,就可以看到重合之地。马甸附近的城墙高度是在12.5米左右,宽度大概可达31米,这里有个叫做土城关的地方,是之前德门遗址。大都新城是长方形的,整个周长是在28.6公里左右,而占地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整个长安城面积的3/5,整个道路设计的都是比较整齐的。
元朝都城在北京。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北京市)。但其实在忽必烈时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首都。也就是说元朝先后定都多个地方。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元朝统治期间,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会。
历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孛儿只斤·蒙哥驾崩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
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元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
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大都遗址,中国元代的都城遗址。又名汗八里城。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以金代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创建的,主要工程完成于元世祖时期。
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的偏东部,全城的规划设计,均以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为主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内发现有城门、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遗址等遗迹,出土物以瓷器为主。
建筑结构
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50平方千米。城墙为夯土筑造,有城门11座。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墙即明清北京内城东西墙,北城墙在今北四环路一带。
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为扁长方形。城中部有南北纵贯的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御苑区,西部是兴盛宫、隆福宫、太子宫组成的宫殿群。东部为宫城,大部与今故宫重合而略偏北。宫中前朝大明殿(今故宫后三殿)、后朝延春阁(今景山下),采用宋元时通行的“工”字形台基。
元大都的中轴线起自外城的丽正,经纵贯宫城的南北大路,尽于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