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什么意思

双瞳孔2023-02-12  35

淞沪的意思是:泛指吴淞口和上海地区。

元朝初年,今上海地区置华亭府(治今松江区松江镇),不久改称“松江府”。明朝初年,为避免地名与河名混用,于是就把“松江”改称为“淞江”。

而上海县城厢一带(今属黄浦区)因地处吴淞江以南,于是就被称为“淞南”。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淞滨”、“淞南”、“淞沪”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上海地区的松江(今苏州河)下游近海口一段被称为“沪渎”或“沪海”。

扩展资料:

淞(sōng)水名,发源于中国太湖,东流至上海市与黄浦江合流入海;亦称”吴淞江”、”苏州河”。

“凇”和“淞”的误用频率比较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的《简明气象词典》中的“雨凇”和“雾凇”条目,就全部将“凇”误为“淞”。

“淞”仅用于地名,如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凇”的用法很局限,只能与气象专用名词 “雨凇”“雾凇”搭配使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淞

淞沪是指上海,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上海发源于吴淞江,吴淞江简称淞,所以用淞沪指代上海。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3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

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83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