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什么意思啊﹖

中国安全部2023-02-11  30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俗语,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出处在元朝无名氏写的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的开头里即“楔子”。

历史故事:

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人把文学,武学,叫作文艺,武艺。古人这个“艺”字用得非常好,不管是文学。哲学,或任何学问,修养到了艺术的境界,才算有相当的成就。学武也是一样,学到了相当的程度,才称得上武艺,入于艺术境界,也就是所谓“化境”。不像日本人,有所谓一段,两段,一直到九段。日本武术的分段法,是由中国佛家禅宗的“浮山九带”蜕变而来的。

上面引用的这句古话,相当深刻,从这句话来看,人都有不满现实的情绪,尽管学问好,本事大,卖不出去,也是枉然。孟子卖不出去,孔子也是卖不出去,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说的:“沽之哉!沽之哉!”结果到了流动摊位上,还是卖不出去,永远是受委屈的一副可怜相。

孟子也一样,现代和将来的人也是一样,卖不掉的时候,都很可怜。这就是世间相。过去是将学成的文武艺卖给帝王家。现在呢?是卖给权贵、工商巨子、大资本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

这两句话出自元朝无名氏写的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的楔子(引子)。作者是谁已无从考证。

古人把文学和武学,称作文艺,武艺。

在古代,尤其春秋战国间,知识分子第一个兜销的好对象,当然是卖给人主——各国的诸侯,执政的老板们。如果卖出去了,立即就可平步青云,至少可以弄个大夫当当。

其次,卖不到人主,就卖给等而下之的世家,如孟尝君、平原君等四大公子,一般所谓卿大夫之流,能够作他们的座上客,也就心满意足了。实际上,名义虽称之谓宾客,也不过是一员养士而已。如弹挟当歌的冯援,即是如此。

到了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之时,曾经下了逐客令,当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临行之时,上书劝课,秦始皇觉得有理,于是收回成令,李斯后来因而得以重用。虽然如此,各国诸侯的灭亡,对养士风气不能说不是个打击,这一阶段的读书人,是比较凄凉悲惨的,大多流落江湖,过着游侠的生活,这就是汉初游挟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   

《庞涓夜走马陵道》,简称《马陵道》。《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续编》均有著录。剧写孙膑、庞涓同为鬼谷子门生,庞涓先下山,做了魏国元帅,保举孙膑也在魏国做子官。二人比阵法,庞涓输与孙膑,遂生妒忌之心,陷害孙膑,刖去孙膑双足。

齐国使臣卜商将孙膑偷接到齐国,孙膑出任军师,统领齐、楚等六国雄兵,设计在马陵道捉杀庞涓,报了刖足之仇。本剧歌颂了孙膑的才能,并蕴含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剧情曲折紧凑,曲辞豪放生动,关目饶有意趣,是一本较好的历史剧。公元前342年曾爆发齐魏“马陵之战”(事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本剧即取材于此。剧中主角孙膑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小说、鼓词、戏曲中有许多作品均以他为题材;以戏曲言,除本剧外,搬演孙膑故事的还有明初南戏《减灶记》、明传奇《天书记》(作者汪廷讷)、《马陵道》(作者佚名)、明杂剧《燕孙膑用智捉袁达》(作者佚名)、清传奇《七国记》(作者李玉)、《后七国》(作者佚名)、《番七国》(作者佚名)、升平署大戏《平龄会》、《锋剑春秋》等。

此剧后两折,昆剧舞台上曾演出《孙膑》、《擒庞》。近代各戏曲剧种的《孙庞斗智》和此剧情节相似,但都有所发展。今存《元曲选》本、脉望馆抄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庞涓夜走马陵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54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