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汉武帝刘彻末年,为了增加农业生产,任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把关中农民创造的代田法加以总结推广,即把耕地分治成(同畎,田间小沟)和垄,垄相间,刚宽一尺(汉一尺约当今0.694尺),深一尺,垄宽也是一尺。一亩定制宽六尺,适可容纳三三垄。种子播在刚底不受风吹,可以保墒,幼苗长在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分,生长健壮。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垄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垄上的土削平,垄相齐,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原来的为垄,原来的垄为,使同一地块的土地沿垄轮换利用,以恢复地力。
在代田法的推广过程中,赵过首先令离宫卒在离宫外墙内侧空地上试验,结果较常法耕种的土地每汉亩(大亩,约合0.69市亩)一般增产粟一石(大石,合今二市斗)以上,好的可增产二石。随后,赵过令大司农组织工巧奴大量制作改良农具——耦犁、耧犁,又令关中地区的郡守督所属县令长、三老、力田和里父老中懂农业技术的使用改良农具,学习代田法的耕作和养苗方法,以便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发现有些农民因缺牛而无法趁雨水及时耕种,于是赵过又接受前平都令光的建议,令农民以换工或付工值的办法组织起来用人力挽犁。采用这样的办法,人多的组一天可耕三十亩,人少的一天也可耕十三亩,较旧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垦辟。后来代田法不仅行于三辅地区,也推广到河东、弘农、西北边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的效果。
“代田法”是古代封建制度下的一种土地制度。“代田法”在汉武帝时期被推行,汉文帝汉景帝延续了刘邦无为而治的国策,百姓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机会,出现了大汉王朝第一个盛世景象文景之治,“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经济上有了本质的改变,但是中原王朝一直有一个心腹大患没有解决,北方的匈奴人一直在大汉王朝的边境线制造摩擦,和亲政策已经无法抑制他们内心的欲望。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也不想在继续容忍匈奴人的胡作非为,他要和匈奴人新账旧账一起算,恩恩怨怨就在他的手里了解。汉武帝以霍去病、卫青作为大将军,多次派遣军队对匈奴人进行军事打击,匈奴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终于妥协,他们向大汉王朝低头认错,汉武帝终于解决了围绕汉朝多年的边患。但是汉武帝想得到的不仅仅是匈奴人的认可,他要得到天下人所有人的认可,武帝奉行的“武力扩张”的政策。 服从汉武帝统治的就是朋友,不服从的也不用多说,就是一句话打到你服为止。
在长达40余年的征战中大汉王朝铁骑踏遍了域、朝鲜、闽越、西南夷 各个地方。虽然得到了稳定外部环境,但是这些年战争民力被严重透支,大汉王朝回到解放前的水平,“代田法”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汉武帝晚年也认识到自己过度使用武力的错误,所以他开始把国家工作重心重新回到发展经济。“代田法”是根据每个地方土地实际情况制定的耕地策略,能让农作物的产量得到质的提升,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让百姓能够吃上饱饭。
1、做法不同
垄作法就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
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具体办法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2、产生的时代不同
垄作法是战国时由古代人民创造,是西汉赵过代田法的前身。通过耕作方式的发展和改进,土地肥力得以保持,人们生活也由频繁迁徙寻找新的肥沃土地到定居固定从事农业,是我国小农社会成型的基础。
代田法是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畎),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因此称为代田。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体现了“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原则。
代田法方法成效
代田法可以说是第一次由国家有组织地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业工具。组织工作亦相当细致,赵过亲自指导在宫壖地进行试验,取得增产效果;又组织三辅地区地方官(令长)、农村基层首领和种田能手(三老、力田、里父老善田者)接受新农法和新农器的训练,培养骨干,同时抓紧新田器的制作和供应;然后从三辅地区逐步推广到河东、弘农和西北边郡等地。
代田法的推行取得显著的成效,产量提高,垦田增多,对汉武帝晚年以后社会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代田法相辅而行的耦犁、耧车等新农具由此得到了推广,使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牛耕在黄河流域向真正普及,正是从赵过推行代田法开始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垄作法;百度百科-代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