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人的感知记忆,决策都是由大脑和神经系统决定的,他们并不完美无法从根本作到完全理性生活中,很多人做决策时并不会经过理性的计算,而是凭借直觉。
二人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制约,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例如疫情期间,国家对于物价的调控。
三人的理性程度还会受到自身能力的巨大限制,理性经济人假设把个人能力做最大化,假设默认个人具备足够大的信息处理和计算能力,运用分析过程是不带感情色彩的运算是不会出错,不需要修正的,但事实上人的能力确实有限的,并不能保证做到任何决策时都能拿出最佳方案。
不准确的预测,前两天白酒指数大涨,随后有一小波回调。有20000点会调至17000。回调大约16个百分点。我就是在17,000点时杀跌,看着每天下跌的股市,账户的收益率越来越低。于是我认为未来会一直接下去,于是要抓紧止损。事实上10天后白酒指数重新回到190000+。 心理明明默念,越涨越卖,越跌越加仓(估值合理),还是会冲动的做出错误的行为。
所谓“理性经济人”原本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理性经济人假设,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各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此外,这种人还被假设为具备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他靠这类技能就能计算出在它的备选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此类人拥有起码的道德底线(利己但不损人)
是西方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需要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一个基础。
当然,这一假设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并不总是利己的,也不能做到总是理性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各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此外,这种人还被假设为具备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他靠这类技能就能计算出在它的备选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此类人拥有起码的道德底线(利己但不损人)
是西方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