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进入到唐朝阶段之后,就开始出现一字王,这本身就是按照国号来命名,但是按照等级区分的时候,也同样会有二字王,这是以郡县来命名。这个规矩一直都比较流行,到了唐朝的时候开始盛行,当时都是因此来区分伯爵。一直在进入到清代之后才逐渐被废除,但是对此很多人都会比较好奇,这两种称呼之间看着差不多,那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明显区别呢?
一字王的由来
其实如果把明朝作为案例来讲解,一字王指的就是亲王。在进入到明代时,亲王本身就是王爵,这个是以国号为名。举例子比如说,楚王,魏王,燕王,赵王,齐王等等,这些王爵其实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直接按照国民命名的,就是因为国号只有一个字,所以也就直接被称为一字王。
在明代时期,一字王不仅仅只指王爵,也代表着某国的国王,某种意义上俩说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譬如秦国国王,或者是韩国国王等等。只不过口头上虽然叫某国国王,但其实来讲只是一个挂名,好听而已根本是没有任何的封地,是一个比较虚的名号。
明朝的一字王,简单来说都是亲王级别,除了可以继承皇位之人,其他的全部都是亲王,这样一来的话,其实就比较好进行了解,比如说当时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也就是燕王,他就是命名为亲王。
什么是二字王
在进入到明代时,也就出现二字王,其主要指的含义是,能够继承爵位的只有长子。那么以此分析也可得知,其他的儿子全部都是郡王,比如朱元璋的第6个儿子,他就是楚王,就是通过这个来命名的。
而在楚王去世之后,嫡长子就继承爵位,而其他的儿子全部都是郡王,都是按照郡县名来封号,常听到的有江夏郡王或者是寿昌郡王等等,以江夏郡王作为举例说明,这就是江夏王,就是因为封号有两个字,所以后来也就直接被称为二字王,是不是绝的理由其实挺简单的。
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间的明显区别
其实在明代的时候,因为亲王就被称为一字王,与此同时,郡王就被称为二字王,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整体来讲还是比较紊乱的,很多时候根本不容易进行区分。
其实从历史的考证来看,在西晋之前中国根本就没有郡王和亲王的区别,都是比较含糊的领域,在汉朝初年的时候才出现宗室为王,并且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是以国号为名,有的以郡县为名。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命名,在当时的级别还是一样的,全部都是王爵,而在进入到西晋时期的时候,才是第1次出现郡王这一个爵位
在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能看到这样的一个称呼,那就是什么什么王;这个头衔在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时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是一种象征自己身份的头衔。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做王的,要么就是那个朝代的皇室,要么就是对朝廷有着很大功绩的人,还有一种便是当朝对前朝宗室进行分封(周朝就有对商朝的宗室进行分封)。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候,每个被封为王的人,他的权力都是相对和不等的。例如在周室末年的时候,周天子的气数已尽殆尽了,各地以前被封的诸侯,也就是各个王,开始了他们的崛起之路,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们的权力不再受到天子的束缚,也不在受到周室的限制。
而在明朝中期,以及清朝的时候,王的权力便被大大的降低,他们除了有等级、俸禄的高低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所以不同时期的“王”,我们是要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眼光进行分析的,不能用一个模板看尽上下五千年的王。
“一字王”的含义
一般在王字前面只有一个字的,便是“一字王”,这样的王位象征的崇高的地位,以及权力。而且“一”这个字,象征着独一无二,象征着派头和领头,就拿现代来说,很多人在称呼自己单位的一把手时,大都会以“一号”来称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字的尊贵是一种传统,是排名第一的象征。
在“一字王”的头衔和名称中,大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强大的国家,而当中较为尊贵的,便是“晋、秦、齐、楚”或者“魏、秦”,因为这些国家是那些强国中的强国,可以说,这些名称都是地位较高,且出生尊贵“一字王”的专属称呼。
而一些较次的“一字王”,会被封赏为"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这是因为历史上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很是一般,所以才会被视为等级较次的一字王。
这些被称为“一字王”的大都是亲王,是和皇室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直系皇子和皇孙。
“二字王”的含义
“二字王”通常是一些郡王的专属称呼,因为地位较亲王低,所以在称呼上以“二个字”为主。其实,我们从古人的对于爵位的赏赐,以及王位的规矩,就能看出古人对于亲疏,对于位置的高低,以及上下级的尊卑,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分封王的时候,才会有亲王、郡王之分,才会有“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差别。
除此之外“二”字相对“一”字来说,是低一等级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从这样的称呼中,看出这个王的尊贵。我们就以三国中的刘备举例,刘备自称自己是中山王之后,而这个所谓的中山王,便是一种“二字王”,是大宗之下的小宗,属于皇室的偏支部分,而唐朝时期的李世民,被父亲封为“秦王”则说明他的头衔是“一字王”。之所以李世民会被封为秦王,那是因为他是李渊的儿子,是皇室的大宗,所以才会被封为“一字王”。
常见的“二字王”有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二字王”的特点便是以地名为王位的前缀。
“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
首先,他们的区别是字数上的,例如“一字王”是“秦”,而“二字王”便是“中山”。
其次,“一字王”的封号是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
而“二字王”的封号只是一些地方的地名。
“一字王”和“二字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王爵封号的字数上,“一字王”是一个字,如晋王、秦王、齐王、楚王等。“二字王”是二个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等。
再是“一字王”和“二字王”有着明显的地位区别。“一字王”一般是国王或亲王的封号,“二字王”一般是郡王的封号。也就是说“一字王”的地位要高于“二字王”。
再是“一字王”的封号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其中以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四个国家为封号的最为尊贵,即“晋、秦、齐、楚”,而在这之中以“晋王”更为尊贵,这个封号出的皇帝最多,如晋王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晋王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晋王杨广(隋朝第二任皇帝)、晋王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晋王李克用(后唐太祖皇帝)、晋王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等,而在这四个封号之后,就是以春秋战国第二梯队的国家为封号,即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等。
而“二字王”的封号主要是来自各个朝代的所属郡。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等这些就都是郡名。
当然以上仅是表面上的区别,如果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区分,那就要花点心思了。
这里以唐朝为例。
如唐中宗李显时期,“一字王”有谯王李重福、卫王李重俊、温王李重茂等。“二字王”有汉阳郡王张柬之、平阳郡王敬晖、扶阳郡王桓彦范、南阳郡王袁恕己、博陵郡王崔玄暐等。
从唐朝对王爵的封号可以看出“一字”就是亲王的封号,“二字”就是郡王的封号。那唐朝的亲王和郡王有何区别呢?
首先在受封对象上,唐朝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儿子能被封“亲王”,其余皆不得封。而“郡王”不但李姓宗室可封,异姓功臣亦可封。同时在承袭上,亲王的子嗣,除嫡子授嗣王外,其余皆封郡公(皇帝特旨进封除外),而郡王除嫡子授国公外,其余子嗣基本不会再有爵位。
品级上,亲王为正一品,郡王为从一品。食邑上,亲王可食邑万户,郡王可食邑五千户,同时唐朝还会授予各个爵位世袭的永业田(只要爵位在就可代代相传的天地),其中亲王10000亩,郡王5000亩。
女亲属的待遇上,亲王可以有2位正五品的孺人和10位正六品的媵,而郡王就只能有10位从六品的媵。同时亲王的嫡女可封县主,位列从二品,而郡王的嫡女则无封号。
权力上,唐朝的亲王出阁后可开府建官属,当时唐朝亲王的官属机构包括亲王府、亲王亲事府、亲王帐内府和亲王国。
而郡王若不加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则一般没有开府建官属的权力。同时,唐朝的亲王一般会遥领各地的最高军政长官,如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基本都为亲王遥领,而郡王,除宗室外,异姓郡王则很少遥领此类官职。
舆服上。亲王可“远游三梁冠,金附蝉,犀簪导,白笔”,而郡王则不可。再是亲王和郡王虽都可着“青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的部分),但亲王却是“加金附蝉”的。
当然以上的区别仅是以唐朝为例,历朝历代的亲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是不一样的,如清代亲王和郡王都为宗室爵位,非爱新觉罗氏不可封,异姓爵最多只能封一等公,而明朝虽有异姓为亲王或郡王,但都是死后追赠,生前异姓最多也就是做到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