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第1张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扩展资料:

精选解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只谈天命和仁德。

感悟:

谈到“利”,就让人想到“功利”、“利益”这些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含义。 孔子避而不谈,是因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儒家大爱、广博的情怀相背离。 而谈到“命”与“仁”,孔子对此却有许多思考。

首先,“命”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命”,人们习惯把“命”看成一种难以预测的偶然性的东西,所谓“畏天命”、“顺应天命”就体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顺从和妥协。 而“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存在的方式,而在于个体对它的认知,即每个人应该正确地看待“命运”。

要自己去把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做命运的主人。 其次,在对“仁”的理解上,大多数人习惯回答什么是“仁”,而很少探究如何做到“仁”。其实,孔子在谈到“仁”时,更多地强调它的实践意义,即如何让“仁”贯穿于个人的言行中,在做人做事上,处处体现出“仁”的精神。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地方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啊! 他学问渊博,却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 驾车呢还是射箭呢? 我驾车好了。 ”

感悟:

孔子被称为博学多识的人,却在“博学,却没有专长”的质疑面前说自己是擅长驾车的“专家”,这无疑是对那些虽称赞他却根本不了解他的人的一种讽刺。 做学问,无论博与专,都应该做到“不器”,也就是不做擅长某种技艺的专家。

如果做学问的过程中带有许多功利性,就会失去学习的真正意义,也就无法成为君子了。因此,像孔子这样纯粹治学的人,面对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质疑,也就只能无奈和自嘲地说出这席话了。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现存《 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 多为语录 , 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 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 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

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论语·子罕》原文:

《论语·子罕》

春秋 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孔子说:“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扩展资料: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单独提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他的学问渊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礼制。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磕头,这是符合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磕头,(免去堂下的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众人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的面貌酷似阳虎,匡人受过阳虎的害,把孔子当成阳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过他还自慰地说:“文王已经不在,但是他的礼乐典章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丧失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参与这个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丧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向子贡询问:“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贡说:“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些话就说:“太宰真了解我吗?我孤儿出身,年少贫贱,所以许多事都会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艺吗?不需要的!”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牢(子张)说:“老师曾经说过:‘我不为世所用,所以有闲暇去学习这些技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没有。有粗鄙的人来问我,在他虽然是好象空无内容;我却只从其问话内容,正反对比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凰没有飞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这样到头了吧!”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见到他们时,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象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求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有管吗?”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把乐曲的篇章进行整理,使《雅》、《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从来没见过喜欢道德超过喜欢美貌的人。”

19、子曰:“譬如为山,本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进的。”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与他谈话,而从不显得懈怠的,大概就是回吧。”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他已经过世了,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有见到他停下来。”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不要学习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27、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呀。”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对事情不迷惑;有仁爱心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是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07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9
下一篇 2023-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