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子福归江东

赞比西河2023-02-09  37

王维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及注释】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

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

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1、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作沈子。归又作之。

2、罟(gǔ)(古)师:渔人。此指船夫。

3、临圻(q):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赏析】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事迹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送费子归武昌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

梦著只在巴陵道。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

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知君开馆常爱客,

樗蒱百金每一掷。平生有钱将与人,江上故园空四壁。

吾观费子毛骨奇,广眉大口仍赤髭。看君失路尚如此,

人生贵贱那得知。高秋八月归南楚,东门一壶聊出祖。

路指凤凰山北云,衣沾鹦鹉洲边雨。勿叹蹉跎白发新,

应须守道勿羞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

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岑参 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

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

归梦秋能作,乡书醉懒题。

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

【赏析】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译文及注释】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1、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2、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3、庭闱(wi):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4、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转:一作急。

5、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6、应:一作还。

7、同:一作堪。

【赏析】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杜甫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因为问题较复杂,实际是四方面的小问题,所以先从列出原诗开始解答。

一、原诗: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二、背景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三、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四、手法: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此诗表达了王维在长江上顺流而下送沈子福归江东之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及将这份情隐喻两岸春色,伴随友人顺流而下,忧而不伤,不忍离别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02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