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伯是不是贵族

诚意伯是不是贵族,第1张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被封诚意伯,侯爵是连他都没能达到的高级贵族身份。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朱元璋此次封赏6位公爵、28位侯爵、2位伯爵。伯爵看起来比较低,但明代爵位难得,也算还不错了。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后来被胡惟庸构陷,入京谢罪。洪武八年回乡后不久病死。

刘伯温的2个儿子这一辈命运比较差。长子刘琏与胡惟庸党人发生冲突,被投井而死。次子刘璟仕途不错,但忠诚于建文帝,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最后被永乐皇帝朱棣所杀,但朱棣顾忌刘伯温是功臣,没有进行株连,比方孝孺之类好多了。

长子刘琏的这一支传承诚意伯爵位,一直到明朝灭亡。明代开国功臣中,能一直传承到明末的,诚意伯家族是少数的几家之一。

南明的弘光时代,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也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刘伯温临终前,不许子孙学习的是《天文书》。刘伯温能得朱元璋重用,与精通天文、术数关系很大。

丞相是官职名,属于宰相,类似于总理、首相;诚意伯是爵位,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爵位不是官职。

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在明朝初期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个职位并不低,但比不上宰相。

他们两人的际遇不同,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他;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时,得罪过很多重臣,为了自己得到善终,并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大愿”,早早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因此,没有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

刘伯温和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都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奇人物,其中相比于诸葛亮,刘伯温的“神”性更浓,诸葛亮不过是能掐会算,刘伯温则是“半仙”气质十足,风水大师的人设甚至大于“军师”的本职。

神话刘伯温的主要是两个人,第一个是刘伯温的大老板朱元璋,目的很简单,既然“半仙”刘伯温选择辅佐我,那我很明显是天选之子,打造刘伯温的神性,真正目的是神话自己得天下的合理性。第二个是刘伯温的子孙,原因很简单了,就是为了能继续利用先祖刘伯温的名声“扯虎皮做大旗”,为家族后人谋求利益。

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个。因此编造神话传说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他比谁编得都多。他曾亲自撰写《周颠仙传》,就是为了说明,他身边聚拢了这么多牛人、奇人,为什么?周颠这样的半神似的人物为什么围着他朱元璋转悠?原因很简单:

我朱元璋就是天选之子,命中注定我要得天下,当皇帝,凡人看不出我的不同,但是有仙气的人可以看到我老朱的金身,我自带主角光环,金光灿灿,能亮瞎凡人的狗眼。

对刘基这样有才气有名气,还精通阴阳历法的“好题材”,老朱更是不会放过。洪武三年(1370),刘基被封为诚意伯,朱元璋诚意满满地写了《封诚意伯诰》,诚意满满地把自己又吹嘘了一通。并且暗示刘基要和自己唱一出双簧,他在里面说:

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谓人曰:

“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

翻译过来就是,刘基当年为啥到南京来投靠我朱元璋,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刘基夜观天象看出了我朱元璋是天命所归,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刘基除了投靠我没有活路。

这到底是神化刘基呢,还是神化老朱自个儿?刘基是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朱元璋在胡说,但他不可能跳出来拆穿,相反,为了活命他必须把马屁拍的更响一点。刘基是这样回复的:

至于仰观乾象,言或有验者,是乃天以大命授之陛下,若有鬼神阴诱臣衷,开导使言,非臣念虑所能及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刘基夜观天象确实能看出点天命,但是上天把天下委托给陛下管理,和我没有关系,这就是陛下的命好,有时候有鬼神让我能预言一些东西,透漏一些天命,也是我运气好而已,我也不能总是预言准确。

刘基的言外之意是:老朱,你不要拉着我一起封神,我受不起,你是上天选中的人,我只是凡人屌丝一个。刘基如此懂事,老朱自然很满意。只是朱元璋官方给刘基立了一个“半仙”的人设,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从此之后,民间就一直把刘基当做能知天下事,能通鬼神的“半仙”来膜拜,供奉。

刘基老爷子实际上玩的是儒家,进士出身,“子不语乱力鬼神”“敬鬼神而远之”才是刘伯温的宗教观,这一官立“半仙”人设,一度让老刘十分苦恼,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后人对自己的进一步神话,失了他儒学宗师的身份,刘基死前早有遗言在先,在其死后不许建祠祭祀,但他的家族不答应啊,刘家祖坟冒青烟才出这么个大人物,怎么着也得好好宣传宣传吧?

他的次子刘璟,在老家青田县城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里,为老爸建立了祠堂,代价是捐出115石的田租。道观方面对刘璟的大方很感恩,回报得也很用力,又是塑刘基真身,又是大搞祭祀。到了刘基的孙子辈,又把刘基宣传进了寺庙。同样是以捐田租的方式,在寺庙内建祠堂,据说香火还挺旺的。

明孝宗当政时期,官方同意将刘基祠堂扩建成庙,叫“诚意伯刘公庙”。这样一套操作下来,不愿封神,愿做儒学宗师的刘基在粉丝们的持续神话下,就成为了老家重要的神祇。

这还没完。正德九年(1514),在刘基死后139年,他被抬到了新的高度。刘氏后裔依靠广泛的人脉,把祖先运作成了“太师”,谥号文成。正德皇帝不吝溢美之词,说刘老先生“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刘基虽然是被朱元璋强行神话的,并不意味着刘基不够资格封为国公,或者封侯,而且有证据显示朱元璋本意是封刘基为国公的,只是刘基比较聪明,看出了朱元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的薄情寡恩主子,主动要求降级,不但不愿意封国公,在伯爵里也是俸禄最低的,从结果看,刘基做对了,相对其他功臣遭到的野蛮清洗,他的伯爵爵位一直传到了南明时期。

朱元璋当年确有封刘伯温为公的想法。在刘伯温第一次辞职回乡以后,朱元璋就写信给刘伯温,让他回来,并在信中说:

“去久未归,朕心有所欠。今天下一家。尔当疾至,同盟勋册,庶不负昔者之多难。”

意思说,你快前来,我要对你封赏勋爵,才不辜负以前你对我的辅佐之功。

刘伯温到了南京后,朱元璋也确实对刘伯温说,我封你个公吧。但刘伯温说,我不敢当,并表示不愿接受任何爵位。由于刘伯温一再推辞,朱元璋也就没再坚持封他为公了,但在大封功臣的时候,却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公,以示补偿。

《明会典》说:“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其奉赠各从本爵。俱如《诸司职掌》。凡功臣推封三代,洪武二十六年定: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国公……”

由此可见,朱元璋确有封刘伯温为公的打算,不然不会追封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公。

在最后封爵的时候,刘伯温排名三十开外,勉强补封了个伯爵。但是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那些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却大多被处死,灭族。善终者寥若晨星。朱元璋1368年登基,1398年去世,在位31年里,总共分封了10个公,52个候,3个伯。

10个国公中,有一半包括韩国公李善长在内,被杀,被流放。52个侯爵中,50个因罪被诛族,除爵。只有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善终。但是活着的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从这个层面讲,外人封了侯爵就是找死。至于刘基,他不仅活到了65岁的“高龄”,在他死后,朱元璋内心产生了愧疚,于是给刘基后人世袭的诚意伯加薪,涨到了700石以上。更难得的是,诚意伯的爵位一直传到了崇祯死后的南明小朝廷时期,从这个层面看,刘伯温能掐会算的“半仙”人设,其实是立得住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74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9
下一篇 2023-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