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虎振技校2023-02-08  59

特点:

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官僚主义专政的官僚独裁的形成,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模式作用

维护社会主义与凝固化

二战结束后,苏联国际地位发生根本改变,外部条件也大为好转,它不再是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红色孤岛”。与此同时,战争胜利提高了斯大林个人及其体制的威望,而被战争强化了的苏联模式又按着惯性,不仅原封不动地用于战后和平时期,而且被凝固化、系统化和理想化。

苏联模式凝固化的标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理论上全面肯定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主要表现在斯大林1946年对选民的讲话和1952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

其次是压制党内外出现的改革呼声。这主要反映在对安德烈也夫和沃兹涅先斯基改革思想的批判;斯大林此做法是为了保证苏联社会主义不变质,斯大林死后正好验证了斯大林的观点。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权力高度集中,这是最根本特征。这个特征反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权,最终集中于联共中央,实际上常常集中于党的领袖斯大林个人。二是军事性。这个模式的发展目标,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备战性质,后来则发展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霸世界。这个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三是封闭性。这个模式不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是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方针下,在很大程度上实行封闭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抗,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分割,在思想文化上,在“批判世界主义”的旗号下,在很大程度上隔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征:一是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经济体制;二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三是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运用行政手段。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特征:一是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二是实行三权合一的国家体制;三是实行行政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模式的特征:一是思想高度垄断;二是管理方法主要是行政干预;三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思想文化模式都各有特点,然而他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构成一个互相依赖而密不可分的完整体系,而共同特征就是高度集中。

评价: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第一,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顺利进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了威力,拯救了社会主义苏联和人类文明。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第一,经济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实现主观主义的“命令经济”,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第二,政治上违背发主与法治原则,无法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三,思想文化上采用专制主义,窒息了文化艺术的生命力。

“斯大林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的高度集中。

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扩展资料: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斯大林模式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此前尝试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大致从1928年开始废止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后来称之为的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过程中,当时执政党高层发生激烈斗争,结果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多数派获胜,随后展开了三大运动: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运动。

这三大运动的前一项是目标,后两项是配套措施。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代领导人认定,只有建立大工业才能为苏联社会主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斯大林也是抱着这种信念搞工业化运动的,所以它有以下特点:一是高速度;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三是采取行政手段。

可是搞工业化需要资金和技术,这个难题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自力更生都是必须面对的。根据先进国家的经验,一是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资金,二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当时苏联要采用前者势必费时费日,国际形势也不允许,所以资金问题必须自己解决。

因为随着工业化运动展开,大量投资用于重工业,消费品生产不足,无法从农民那里换到粮食,要安排相应的轻工业生产又要占用资金,只能让农民为国家工业化缴纳“贡税”,这样就必须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全国农业经济纳入计划体系。

以便于国家从农民手中得到所需粮食和农产品,于是在1929~1932年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的特点,一是时间短;二是行政命令开路;三是消灭富农。在农业全盘集体化体制下,国家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抬高工业品价格,以此达到积累资金之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生活严重扭曲,日常生活物资匮乏,城乡关系、党群关系出现紧张,有呼声主张对现有工业化运动进行调整。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办?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不愿意放弃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的方针与做法。

于是发动大清洗运动对于党内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进行镇压。结果是,反对的声音被压制下去,工业化继续保持原有高速度,可是对执政党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相对的也镇压了不少党内的修正主义者与走资派。同时“大清洗”也使苏联的工人和底层农民地位提升起来。

以上三大运动,它们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彼此存在紧密内在联系,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模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34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