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

成语出处:

1、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2、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成语寓意: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草木皆兵造句:

1、如果选择逃避,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始终疑神疑鬼的,会造成草木皆兵的情形,以至于把自己的心态都扰乱了,那样反倒更容易出事。这时候只有壮着胆子找出它的根源,弄个水落石出,才可以让自己安心。

2、正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或者更多的结,所以才有了草木皆兵的风吹草动,才有了平凡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3、敌军将领告诉士兵,不要草木皆兵,哪怕真的有危险,也要沉得住气。

4、这些罪犯从狱中逃出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惊胆战地过日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本意是指见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敌兵。比喻紧张、恐惧,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原文为: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草木皆兵历史故事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草木皆兵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译文:苻坚和苻融登上城墙眺望晋军,看到晋军军阵整齐,将领士兵都精良有士气。又朝北观望晋军驻扎的八公山,看到上面的长草和树木都和人一样,回头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强劲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人少呢?”他非常害怕。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认为那些草是兵,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扩展资料

用法:草木皆兵为中性词,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同义词: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疑神疑鬼

反义词:若无其事,镇定自若、坚如盘石

杯弓蛇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ēi gōng shé yǐng,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出bai自《晋书·乐广传》。

若无其事是一个成语,读音是ruò wú qí shì,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出自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04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