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师是什么意思

以戒为师是什么意思,第1张

以戒为师,佛教术语,典故出自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的遗训。

就是说:在我离开以后,你们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随着年龄增长,在阅读《行者玄奘》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经文让自己联想到了生活的很多境遇与状态,让我这个不懂佛之人,对于很多的经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

比如上面的摘录,以 戒 为界。

那这个 戒 又是什么?

身戒较易,心戒尤难。须知身由心动而有造作;心由身作而生暗昧,因此,戒身尤先戒心,心静则体安,心宁意自定。

这个 戒 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生活中所说的 规矩;界限;信念的加持。

规矩也可以称为法律法规 ,我们生活在群体环境中,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约束会让大家和平相处,给人安全感。

界限 ,则是尊重和接纳他人原原本本的样子,尊重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妄加评判,不干涉,不控制,不改变。

信念的加持, 当一个人对自己足够的笃定与坦荡,明白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我们遭遇磨难与考验时,才不会被外在一切所影响。就像我们明白了因果关系,就知道当我们起心动念时,我们的果已经在那里了,只是没有呈现而已,

因果是这样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结果,这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与你信不信并无关系。因果就是描述这个规律的。我们如果理解了这个规律,就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曾提到的, “修行于止,以戒为师” ,我想有可能是随时关注和甄别自己的起心动念,从而明心见性,自我觉悟吧。

摄心为戒 是要你先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一个正常的状态,远离一切恶业。因为无论是福报,神通还是智慧,无不是由戒而生。

修行于止, 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要一心不乱,无异于缘木求鱼。

想想书中所写的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遭遇的种种生死考验,让他挺过来的除了强大信念之外,还有禅定帮他消除散乱,保持自性,生发智慧。

回头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话:

引以为戒:就是不让同样的事情让自己受到伤害。

戒烟:烟盒上都标注着吸烟有害健康,不戒的代价就是健康。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医院的呼吸病房,会看到很多被肺病折磨的病人。

戒毒:毒品侵蚀身体的抵抗力,会变成控制人的魔,被魔所摄,“自由”再也由不得自己。

戒赌:嗜赌成性造成很多的家庭悲剧。

所以当从生活中我们再次理解这个“ 戒 ”时,就会明白“ 戒 ”字 前是崖 ,“ 戒 ”字 后是岸 。

这大概也是大家常说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吧。

我想 “修行于止,以戒为师” 理念,很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会有助于我们更深的认识生活,不为外相所困,客观而不执着,并能修心养性。

这个世间最大最有力量的始终是你自己的心,没有人可以让你更高贵,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更卑下,除了你自己的心,心是所有行为的首发者。

“以戒为师”,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的从容与自由。

特别声明:本篇文章表达的只是个人观点及个人浅显的感受,如有对佛法的错误解读,还望读者朋友多多指正。

后记:这段时间一直不间断的看《行者玄奘》有很多的收获,我想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里面的很多理念能够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玄奘偷渡出境,在突厥,飒秣建国等国异教众多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行事风格,让他在西域各国备受尊敬?

佛魔合体是一个人的实相,玄奘内心出现过魔吗?他是怎样对待的?

作为一个不谙佛道的人,在这一系列的书中,佛陀传递的一些人生哲理,它跟我们身边信佛之人所传授给我们思想有无偏差?偏差又在哪里?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日子会跟一一分享,我想通过这些,会让我们对生活多一些思考,重新认识生活,顿悟生活的真谛!让我们的内心真正的获得自由。

以戒为师,是翻译上的一个问题。

真正梵文的原意,是“以波罗提木叉为师”,直译为“以随处解脱为师”。

既然大德们翻译成了“以戒为师”,我想一定也有其道理,毕竟“戒”本质,其实正是“随处解脱”。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直译为以随处解脱为师”,毕竟绕指太柔,直指才更有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82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