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人,祖父刘羲曾经做过西晋的雁门太守,父亲刘建也因为勇武而担任过征虏将军。刘牢之从小就苦练武艺,弓马娴熟。
谢玄出任广陵太守,大力征召江淮子弟和北方流民入伍当兵。刘牢之和好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等人参加了晋军。没过多久,谢玄就发现刘牢之不但武艺精湛,而且善于谋划,很有将才,就把刘牢之提拔为参军,让他率领前锋部队冲锋陷阵。由于谢玄的这支新军在对抗北方前秦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府兵”。
公元397年,王恭以诛杀王国宝为名,起兵进攻建康。司马道子被吓得手足无措,急忙斩杀了王国宝和王绪,王恭这才罢兵而回。当时刘牢之的部队是王恭的主力,可王恭却因为门第观念不大瞧得起刘牢之,这让刘牢之非常不满。司马道子趁机派庐江太守高素劝说刘牢之投靠自己,并许以高官厚禄。这件事被王恭的参军何澹之知道,密告了王恭。刘牢之和何澹之一向关系不好,王恭始终不敢相信何澹之的话。为了安抚刘牢之,王恭决定和刘牢之结拜为兄弟,并把最好的武器和最悍勇的士卒都拨给刘牢之指挥。这突如其来的礼遇反而让刘牢之疑心王恭要除掉自己,于是他率领部队反叛,王恭被杀。
桓玄彻底消灭了司马道子的力量,攻入建康城后,就转过头来准备收拾反复无常的刘牢之。桓玄以征东将军、会稽太守的虚职册封刘牢之,准备剥夺刘牢之的兵权。这时,刘牢之才感叹说:“桓玄刚得势,就开始夺取我的兵权,怕是大祸的开始呀。”不甘心就范的刘牢之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再反桓玄。刘牢之的参军刘袭说:“身为人臣最不该干的事情莫过于反叛,将军你先反王恭,又反司马道子,现在你还想反桓玄,一个人三次反叛,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说完后,刘袭就走出了大厅,刘牢之的手下也大半散去。刘牢之一看大势已去,只好上吊自杀。刘牢之的部属们收敛了刘牢之的尸体,运到丹徒安葬。
很多人在说起刘牢之的失败时,总喜欢说他是因为三次背叛自己的主子,反复无常言而无信,所以才导致众叛亲离。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在历史上反复背叛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勾践和刘备,只不过他们最后都成为胜利者,所以他们的背叛才变成了卧薪尝胆,而吕布和刘牢之因为失败,就变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
事实上,关于刘牢之的这段历史,不过是御用文人的加工而已,只因为后来刘牢之的小弟刘裕成了一代开国皇帝,为了显示刘裕伟大形象,就只能将刘牢之的形象给艺术加工,因为刘裕作为刘牢之的下属,却在刘牢之最需要刘裕的时候,他却投降了恒玄。如果不把刘牢之丑化成言而无信的小人,那刘裕的背叛又算什么呢?这不影响刘裕的光辉形象吗?
至于刘牢之后来为什么会众叛亲离,则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
大家应该都知道,东晋的政治格局是王与司马共天下,其实也就是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说得算,而是像王家这样的豪门贵族共同说得算。当时司马元显之所以与桓玄开战,其本质就是司马皇族想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各个豪门贵族的势力,结果遭到所有豪门贵族集体反扑。
在桓玄攻打司马元显的时候,刘牢之一直在观望,他期待能够坐收渔翁之利,只可惜桓玄的军事行动进展实在太过顺利,当然这到不是因为桓玄的军事水平有多牛逼,而是因为当年时除了司马家族以外,几乎所有的豪门贵族全部都站在桓玄的后面。
在这种背景下,桓玄几乎兵不血刃的打到东晋的都城下面,一路上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这个时候的司马元显实际上已经大势已去,刘牢之虽然有数万将士,但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他不赶紧投降,那他和司马元显的结局将会是一样。
换句话说,如果刘牢之当时不投降,他的副官也会拿着他的脑袋去投降,所以他只能选择投靠了恒桓玄。从这层意义上讲,绝不是刘牢之倒戈造成了司马元显的失败,而是司马元显的快速失败,导致刘牢之的倒戈。
后来当桓玄掌控朝政后,因为桓玄本来就是豪门贵族成员,所以当时的贵族都以为桓玄会恢复豪门贵族共同治理天下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支持桓玄对北府兵进行一定程度的清洗。
之所以要对北府兵进行一定程度的清洗,那是因为北府兵是由寒门子弟组成的一支军事武装,是司马皇族用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他们的存在与豪门贵族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而北府兵的领头人刘牢之本身又是豪门子弟出身,在这种情况下,豪门贵族和桓玄都不希望由一个豪门子弟来领衔这支军队,所以他们都希望对北府兵进行一定程度的清洗。
这里大家肯定会好奇,既然桓玄为代表的豪门贵族打算清洗北府兵,那北府兵的将领,也就是刘牢之的手下们为什么还会一个个和刘牢之划清界限?他们不应该和刘牢之同仇敌忾么?因为他们和刘牢之都是寒门出身,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呀?
答案是这样的,当时刘牢之之所以会众叛亲离,就是因为北府兵的将领以及各个豪门贵族,都觉得桓玄会恢复贵族共同治理国家的格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北府兵的清洗就仅仅停留在最高层上面。
换句话说,除了北府兵的领头人外,其他人都不会受到打击,因为桓玄如果打击面过广,那整个北府兵的中高级将领岂不是全部要换血,问题是,换血之后的北府兵,会不会成为桓玄的私人部队?所以各大豪门贵族虽然支持桓玄清洗北府兵高层,但绝不会允许他大规模清洗。
在这种情况下,当桓玄开始收拾刘牢之时,刘牢之身边的人立马与他划清界限,因为他们知道,桓玄只是针对刘牢之一个人,所以他们犯不着为刘牢之去冒险,因为正常情况下,不管换谁来统领北府兵,他们都依然还是北府兵的中高级将领,他们的利益不会有丝毫损伤。
在这种背景下,刘牢之瞬间就变成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当然,不少人北府兵将领为了显示自己的背叛是正义的,于是还趁火打劫刘牢之,比如一个叫做刘袭的高级将领就骂刘牢之:“你刘牢之一身反三,何以立足?”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们都估算错桓玄的野心了,当时的桓玄,已经不再想着恢复贵族共同治理天下的格局,而是期待改朝换代,将自己凌驾于所有人之上,把国家变成他一个人的,所以他在在清洗北府兵时,那是把中高级将领全部给杀了,那个骂刘牢之的刘袭自然也被杀了,如果当时刘裕的官职再高一点,恐怕也会成为被清洗的对象。
桓玄的举动,自然惹怒了所有豪门贵族,而北府兵也被搞得人人自危,在这种情况下,刘裕为了自保,不得不带领一批人起来反叛,其他的北府兵将领很快就一个个响应,因为桓玄的打击面实在太大了,大家都搞不准桓玄会不会清洗到自己头上,所以自然只能跟着反抗。再加上有豪门贵族的支持,刘裕最终成为了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