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的结论后来被科学实验证明是错误的, 但是这个故事却作为寓言流传开来,经常被用来比喻感情。
科学考证
1869年,德国科学家格尔茨在寻找“灵魂”这个东西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被煮死在里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样处理,青蛙会试图跳出来。格尔茨在实验中,将水温从17.5℃加热到了56℃,平均每分钟升温3.8℃。
1872年,亨滋曼通过实验宣布,如果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亨滋曼在实验中用了90分钟的时间把水从21℃加热到了37.5℃,平均每分钟升温不到0.2℃。
此后,奥克拉何马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霍奇森做了这个实验,他选定的加热速率是每分钟1.1℃。霍奇森发现,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会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
2014年3月份,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郑宇等四名学生专门做了这一实验。他们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20℃的水,将虎纹蛙放置于其中加热,发现青蛙在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时会从水中跳出来,而不是一直煮死在水里。在水量为440mL时平均跳出温度为30℃,800mL时平均跳出温度为32.8℃。
“温水煮蛙”出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科研人员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青蛙奋力跳出锅外,安然逃生;之后,科研人员又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满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温.开始,青蛙还很得意,在温暖惬意的水中悠然自得,直到感到水烫得无法忍受时,再想跃出水面却已四肢无力,欲跳不能了,最终青蛙被活活煮死在热水中.“温水煮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同时也警示我们——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或强敌往往能使人奋起面对,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力,而缓慢、安逸的环境,往往容易使人沉溺其中,放松警惕,丧失斗志.
积小疾而为大患.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职工对待工作标准不高,敷衍了事,能凑合就凑合,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的越多出事越多,每天潇潇洒洒上班、瞅着钟点下班,反正月月奖金照发,工资照拿,此类种种.这些看似小事,但长此以往,会慢慢消磨我们的意志,削弱了我们的战斗力,阻碍我局事业的发展.一旦原本舒缓的小溪面临改革的洪流,试想自己还有什么能力与别人去竞争,去比拼.这难道不正如沉溺于逐渐升温的热水中的青蛙吗?等意识到了却已为时已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在全局上下开展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加压力、加快发展” 大讨论活动,便是避免“温水煮蛙”悲剧发生的一针“清醒剂”.其中“八破八立”更如一粒强心丸,直达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然而,避免“温水煮蛙”现象的发生,不是一针“清醒剂”,一粒“强心丸”就能解决的,死而不能复生.我们只有时刻心怀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断自我加压,高标准、严要求,奋发进取,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