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公式y=c+i来计算。y、c、i都是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而不是用大写字母表示的名义产出、消费和投资。c和i代表的是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
投资等于储蓄的情况下,也可以用i=s来表示。即若用E代表支出,y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也就是是c+i=c+s,等式两边消去c,即可得i=s。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国民收入核算中则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的来源
经济社会的产量或NI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可以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一个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总需求。企业根据总需求(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
当企业产出>总需求时,企业非计划(非意愿)存货增加,则减少生产;当企业产出<总需求时,企业库存减少,则增加生产;当企业产出=总需求时,企业生产稳定下来, 此时的产出则为均衡产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均衡产出
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即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意愿(计划)消费和投资总和;与国民经收入核算分开。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这里的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意愿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现实总需求。
扩展资料:
投资等于储蓄
若用E代表支出,y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也可以用i=s来表示。
因为:
1、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即E=c+i;
2、生产所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这里的y、c、s也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
因此,E=y也就是c+i=c+s,等式两边消去c,即可得i=s。
需再次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是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衡产出
回答:孙逸豪先知
6月10日
19:14
均衡
equilibrium
经济学中,用以分析考察经济中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解释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概念或分析方法。
在供求论中,均衡指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处于一致或平衡的状态,使买卖双方都满意并愿意接受和保持下去的状态,一种不再变动或没有必要再变动的状态。
图中,S
是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D是需求曲线。竖轴表示价格(
P
),横轴表示数量(Q)。当价格为
P2
时
,生产者愿意提供较多商品,而消费者仅愿意购买较少商品,供给超过需求;这时,价格必然下降
,
生产者也不得不缩减生产。当价格为
P3
时,生均衡产者愿意提供较少商品,而消费者愿购买较多商品
,求过于供;这时,价格必然上升,生产者扩大生产。当价格为P1时,供给和需求相等,表现为两曲线上相交的点E。E即为均衡点,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接受并愿保持此水平上的价格(P1)与数量(Q1)。
均衡可以分为稳定
均衡和不稳定均衡
。如果均衡体系受到外力干扰离开均衡点,经过一段变动又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这种均衡称为稳定均衡;否则,称为不稳定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是均衡概念的较早引入者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创立者。马歇尔运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研究价格,建立了均衡价格论。他主要考察了单个市场上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或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破坏。这种分析称为局部均衡分析。瓦尔拉斯在研究价格时,考察了所有各个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注重各个商品市场之间、各个要素市场之间以及各个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间价格和数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或所有各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破坏。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一般均衡分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均衡和均衡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