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甄嬛传怎么读2023-02-07  26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康熙废太子我的理解是这样几个原因:

1、胤礽当了将近40年的太子本人很有能力,多次监国处理朝政,又有权臣索额图相助,党羽遍布朝野,威望太高、权势太重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统治权威。如果康熙体弱多病快死了也没啥,偏偏康熙长寿,为了继续掌权只能除掉太子。康熙和胤礽首先是君臣之后才是父子。

2、胤礽太过依靠母族,一旦登基母族做大会尾大不掉。胤礽的舅舅索额图是帮助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征伐噶尔丹的亲信重臣,官居极品党羽众多,康熙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要是让胤礽登基继续重用索额图一家,这天下还是爱新觉罗的天下了么?

3、胤礽的众多兄弟们太优秀。康熙朝的储位争夺被称为九子夺嫡,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各个是人杰,太子就相当于一个靶子,这些兄弟们诬陷造谣、在康熙耳边说太子坏话,没有人能一点错都不犯,胤礽的缺点、错误被兄弟们无限放大,使得胤礽丢了康熙的圣心。

4、胤礽是嫡子、出身高贵,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受尽宠爱,所以就养成了高傲的性子,面对弟弟甚至一些出身不够好的康熙的妃子都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全无骨肉亲情。而康熙一直宣传以仁孝治国,胤礽的行为属于当众打康熙的脸,犯了大忌。像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十三阿哥胤祥也都因为在扳倒太子过程中过于露骨,违反了仁孝治国这一理念被圈禁。

因为策划爱新觉罗·胤礽逼父皇尽早让位,所以最终被废。

康熙四十八年因为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失败,康熙帝诸子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

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三月初十日,以大学士温达、李光地为正使,刑部尚书张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穆和伦为副使持节,授胤礽册、宝,复立为皇太子。

以礼部尚书富宁安为正使,礼部侍郎铁图为副使持节,授石氏册宝,复封为皇太子妃。同日,分别晋胤祉、胤禛、胤祺为亲王,晋胤祐、胤礻我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俱封为贝子,胤禩此前已复为贝勒。康熙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而自初次被废黜后,胤礽一反常态,行为疯癫,便被康熙帝怀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病死;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

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孝庄与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们颜色不悦;之后去南苑行围,忆昔皇太子及诸阿哥随行之时,不禁伤怀。终于在康熙四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病倒。当日回宫,立即召见胤礽,并谕告臣下:“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此后经常召见胤礽,每召见一次,心里便舒适一次。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

皇太子在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

扩展资料:

胤礽是为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

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

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不可避免。

皇太子废而复立、继而再废,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

因为他发现,立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自康熙朝后,雍正帝鉴于太子立废、皇子纷争的残酷性,故另创秘密建储制度,此后沿用至咸丰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清朝唯一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清圣祖(康熙帝)嫡长子,齿序行二,生母为清圣祖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三年出生,次年即被父亲清圣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因为名分早定,可以这么说,胤礽从懂事起,天底下除了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父亲清圣祖,就是他最大,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胤礽任性妄为的性格和对兄弟、甚至父亲的冷漠。到最后,胤礽甚至喊出了“古往今来,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这话什么意思?“爹啊,你怎么还不死?”不是吗?

康熙四十七年,清圣祖第一次废黜胤礽只不过是长期父子矛盾的总爆发而已。实际上,很早之前清圣祖就已经对胤礽有所不满了。早在清圣祖亲征噶尔丹期间,胤礽与皇三子赴大营探望病中的父亲清圣祖时,胤礽便表现得相当冷漠,以至于清圣祖很快便将他打发了回去,单独留下了胤祉。此事让清圣祖的心阵阵发凉,多年之后废黜胤礽时清圣祖仍然提起此事,可见影响之深。对皇帝老爹尚且如此,对兄弟、群臣可想而知。清圣祖给出的废黜胤礽的理由当中就有对兄弟冷漠和虐待大臣这两条。

除此之外,因为清圣祖大肆任用其他儿子,让胤礽觉得自身的地位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胤礽为了自保,身边渐渐聚集了不少所谓的“太子党”,而皇太子结党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们的大忌,这也为后来清圣祖废太子埋下了伏笔。到了最后,清圣祖内心甚至近乎已经认定胤礽心怀不轨了,就连儿子在屋外看看他这位老爹在干嘛都成了“窥视君父、图谋不轨”的罪名。足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终,康熙四十七年,父子矛盾总爆发,清圣祖正式迈出了废太子这一步。

其实,彼时的清圣祖内心也是纠结的。毕竟自己在胤礽身上倾注了太多地心血,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从内心而言,清圣祖并不愿意接受自己对胤礽的培养是失败的这个结论。这也是后来清圣祖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清圣祖第一次废太子之前自己也没有料到问题会这么严重。

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唯一的嫡长子、皇太子没有了。理论上,所有的庶出儿子都有机会。于是,清圣祖的儿子们纷纷粉墨登场。先是皇长子胤禔暗示父亲杀了胤礽,并表示自己愿意担下这个骂名。紧接着,皇三子胤祉举报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阵胤礽。再之后,皇八子胤禩也跳了出来,联络群臣上书举荐自己出任新太子,这一切的一切让清圣祖有些始料不及。虽然清圣祖知道儿子之间有争斗,这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清圣祖没有想到,儿子们之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群臣也早已开始纷纷站队了。

面对诸子夺嫡的白热化,晚年的清圣祖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候,清圣祖最需要的是政局稳定。可是,无论选谁当这个新太子都避免不了与胤礽同样的命运,成为众矢之的无可避免,政局动荡也无可避免。因此,清圣祖最终选择了恢复原状,复立胤礽。既是为了杜绝其他儿子的争储之心,也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甘心,作为父亲,清圣祖还是希望儿子胤礽经历过挫折会有所收敛、有所好转。这是在给胤礽机会,同样也是给自己机会。

于是,康熙四十八年,清圣祖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希望以此来压制其他儿子的争储之心,维持政局稳定。可是,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想再关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胤礽第一次被废让其他皇子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非但没有就此停止对储位的觊觎,反而变本加厉,毕竟搞掉了胤礽自己才有希望。同时,胤礽经过第一次被废之后,并没有痛改前非、低调做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最终导致第二次被废。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清圣祖一心一意在培养这个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并没有考虑其他人选。第一次废太子,清圣祖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一时气愤,并没有事先想好接替胤礽的人选。在看完儿子们的表演之后,算是勉强默定了一个或者几个考虑人选。但是,清圣祖也拿不准,还要继续考察考察。同时,可能也是为了保护这个接班人。

毕竟一旦立为皇太子,几乎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倒不如让胤礽复位,如果胤礽能痛改前非,那就还是他,省的费事。如果胤礽真不行,正好可以借着这段时间考察考察新接班人。康熙五十一年,清圣祖第二次废太子,一来是因为清圣祖认定胤礽真的不行,二来选定的接班人基本上已经经受住了考验,清圣祖已经下定了决心。最终,胤礽第二次被废,幽禁终老。此后,因为胤礽的前车之鉴,清圣祖再也没有明立皇太子。于是便有了后来清世宗皇位来路不正的传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137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