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崔淑媛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的崔淑媛结局是什么?,第1张

历史上的崔淑媛结局是在汉城彰义洞私宅逝世

康熙四十年(1701年,肃宗二十七年)仁显王后闵氏去世后,崔淑嫔向肃宗告密,揭发了张禧嫔以巫蛊之术诅咒仁显王后,导致张禧嫔被赐死。

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肃宗四十二年)开始,淑嫔崔氏就生病,肃宗命她出宫调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肃宗四十四年)三月九日,淑嫔崔氏在在汉城彰义洞私宅逝世,享年四十九岁。

电视剧中崔淑媛的结局

崔淑媛为人开朗并且充满才智。擅长计算,聪慧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在父亲和哥哥含冤被斩首后,成为孤儿。为了躲避捕盗厅从事官徐龙基的追踪,四处逃跑躲藏。

在平壤妓女雪伊帮助下,藏身掌乐院,并破格从奴婢升为宫女。意外机遇以卑贱宫女身份得到肃宗圣恩。卷入与中殿张禧嫔之间的矛盾纠葛,后来生下英祖,对儿子英祖进行王才教育。身为平民,在后宫经历无数纠葛,英祖的孝道让她迎来人生转换期。

崔淑媛取代了闵氏当上了王后,但最后在宫斗中被赐死。

崔淑嫔向肃宗告发了张禧嫔的在宫中行巫蛊,可能是导致仁显王后去世的直接凶手,这让肃宗大为生气,他亲自调查了事件,最后决定处死了张禧嫔。张禧嫔去世以后,因为才貌双全,崔淑嫔一度受到肃宗的宠爱,还生下来几个王子,其中就有后来的英祖。

最后崔淑嫔在宫外的私宅去世,而她的身世之谜就一直成了困扰几代人,至今还没有确切定论的谜团。

电视剧简介:

淑嫔崔氏(朝鲜语:숙빈최씨,1670年-1718年),朝鲜肃宗李焞的后宫嫔御,朝鲜英祖李昑的生母。本贯海州,是崔孝元与南阳洪氏之女。7岁入宫,蒙受肃宗宠爱,生下王子延礽君李昑(后来的英祖)。她曾协助仁显王后复位,并告发张禧嫔的巫蛊事件。

1718年卒于彰义洞私第。英祖年间为其上谥号为“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将其祠堂称为“毓祥宫”,为“七大宫”之一。

崔淑媛也就是淑嫔崔氏,(朝鲜语:숙빈최씨,1670年-1718年),朝鲜肃宗李焞的后宫嫔御,朝鲜英祖李昑的生母。本贯海州崔氏,是崔孝元与南阳洪氏之女。7岁入宫,蒙受肃宗宠爱,生下王子延礽君李昑(后来的英祖)。

她曾协助仁显王后复位,并告发张禧嫔的巫蛊事件。1718年卒于彰义洞私第。英祖年间为其上谥号为“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将其祠堂称为“毓祥宫”,为“七大宫”之一。

扩展资料:

崔淑媛人物生平:

1、家系出身

淑嫔崔氏于朝鲜显宗十一年(1670年)十一月六日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西学洞馀庆坊。本贯海州,父亲是崔孝元,母亲则出身南阳洪氏,崔氏是她们的幼女,有一兄崔垕和一姐。关于她的家系和身世,一直流传着她出身贱民的说法。

但这与官方说法大相径庭,在英祖元年(1725年)朴弼成奉命所撰的《淑嫔崔氏神道碑》中写道:崔氏系出首阳(海州的别称),曾祖讳末贞,阶通政;祖讳泰逸,学生;考讳孝元,行忠武卫副司果;妣洪氏,通政继南女。

也就是说崔氏的曾祖叫崔末贞,官阶通政大夫;祖父叫崔泰逸,是一名学生;父亲叫崔孝元,做过行忠武卫副司果的职位,母亲则是通政大夫洪继南的女儿。从她家庭背景来看,虽然不是大族,却也是一个官宦之家,至少也是中人以上出身,而不大可能是庶民甚至贱民。

不过,崔氏先辈的官阶在朝鲜英祖之前的公私文书中并无任何记录,甚至连其族谱中也没有。而且唯一有过实际官职(而且还是一个“递儿职”的散职)的父亲崔孝元,其职位“宣略将军、行忠武卫副司果”也无法确认是生前就担任过的职位的还是朝鲜肃宗对后宫家属的赠职。

而崔氏去世8年后才撰写的神道碑上的记录是英祖透过抬高自己母亲的地位而巩固自己王权的“伪造”也不无可能,因此不能排除崔氏出身平民的可能性。总而言之,崔氏的出身成分很难确定。

2、邂逅肃宗

崔氏三岁丧父,四岁丧母,七岁时(虚岁,即1676年)入宫当宫女。据说在仁显王后当正妃时,她在中殿是负责挑水做杂役的内人(即“水赐伊”,不过这一说法没有正式资料可以证明)。1689年,仁显王后被废后,张禧嫔被立为王妃。

根据史料披露,当时还是内人的崔氏在仁显王后的生辰偷偷在宫中为她祈祷,其过程中被朝鲜肃宗遇见而被恩宠,其后遭到王后张禧嫔迫害,为肃宗搭救。因崔氏的诚心感动肃宗,使其回心转意,从而仁显王后得以复位。这个故事在李闻政的《随闻录》中有如下的详细记载:

孝桥傍有刘敬宽者,为人谨厚,且有识字,曾以司谒侍先王六七年,而因病退去者也。其言曰:“先大王一日则夜深后,扶杖周行于宫闱之内,历过内人房,独一内人房灯烛炜煌,自外暗觇,陈设盛馔。一内人拱手跪坐于床下,先大王深怪之,开其户而下询其故。

内人俯伏奏曰:小女即中殿侍女,而偏承宠爱之恩矣。明日即中殿诞辰,废处西宫,罪人自处,不御水剌,朝夕支供,乃是麤粝。明日诞辰,谁进馔羞?小女情理不胜怅然,设此中殿所嗜之物,而万无进献之路,以进献样陈设于小女房中,欲伸诚悃。上始思之。

明日,果中殿诞辰也,即有感悟之意,而嘉其诚意,遂近之,自是有胎渐。及至六七朔,禧嫔得知之,捉纳其内人,结缚毒打,几至死境,则置之墙下,以大瓮覆盖之矣。先大王方依枕乍睡之间,忽梦神龙自地中欲出,不得仅露头角,而泣告先大王曰:‘殿下速活我!’

先大王惊悟,而深怪之,入禧嫔之寝房,周观之,初无可验,忽见墙下有一覆瓮,下询曰:‘彼瓮何故倒立之?’禧嫔以巧辞对曰:‘空瓮本来倒立之也。’先大王即命内侍使之正立之,则其中露出结缚之女人。

先大王大惊而看之,则乃向夜所近之内人,而血流满身,命在呼吸,急命解缚,先以药物灌口,次以米饮注咽食,顷始有生气。遂置于正寝挟房,朝夕救护,幸得苏苏,而胎亦安矣。先大王自是之后,知禧嫔之恶,遂有疏斥之心,而颇多向意于中殿。

及夫崔氏乃生王子,先大王十分喜幸,下教崔氏曰:‘汝有至诚于中殿,故神明所佑,使我而近汝,有此弄璋之祥,即中殿之故也。若非中殿诞辰之故,汝何明烛而设馔适见于我过之时乎?今日弄璋之祥,即中殿之所赐也。’

崔氏仰对曰:‘今日下教,切切至当,若知弄璋之祥,果由于中殿,则宜有复位之处分也。’上曰:‘予心亦然矣。’遂有复位之举。如此异事,满朝百官皆所不知,而我独知之。”

这一点似乎指明了崔氏出生卑微(但历史上,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崔氏是贱民的说法),因为仁显王后被废后,有地位的内人都跟随主人离宫居住在感古堂,只有身份卑贱的下人才会留在宫中。以上记载的故事真实性待考,但崔氏推动仁显王后复位是很有可能的。

张禧嫔成为王妃后,仁敬王后金氏(肃宗元配)的族人金春泽等人开始到处活动,谋求仁显王后复位,而崔氏则被认为是金春泽的一枚棋子。后来金春泽的墓表中也明确写道:“甲戌(1694)坤维之正。

内由淑嫔之助,外有府君(指金春泽)斡旋之力” ,由此可见崔氏在仁显王后复位中的作用。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已经被封为从四品淑媛的崔氏在肃宗二十年(1694年)六月仁显王后复位后的第二天就被“特命”升为从二品淑仪 ,以此表彰她对仁显王后复位的贡献。

3、身后追崇

后来接替朝鲜景宗而继位的朝鲜英祖非常怀念他的母亲淑嫔崔氏,甚至到了睡不着觉的地步。他在一篇《御制岂能睡》中写道:“岂能睡,忆甲戌;岂能睡,忆戊戌;岂能睡,忆高岭。” 甲戌年是淑嫔崔氏生下英祖的那一年,戊戌年则是淑嫔崔氏去世的那一年。

高岭则是淑嫔崔氏埋葬的地方,英祖对淑嫔崔氏的怀念遂溢于言表。在英祖现存的5300多篇御制诗文中,这种怀念母亲的诗文可谓俯拾皆是。除了通过诗歌或祭文的方式来怀念淑嫔崔氏,英祖采用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对淑嫔崔氏名分上的尊崇。

这是一种公开的方式,英祖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有三个,最直接的则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报答母亲的恩情,其次是向百姓做出孝道的榜样,最后是英祖透过对生母地位的抬高来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达到彰显王权的目的。

英祖对淑嫔崔氏的尊崇有一个变化过程。正如前文所述,可能由于淑嫔崔氏出身低下,无论是肃宗还是英祖,都必须尽量避免为了淑嫔崔氏而和官僚们产生摩擦。英祖即位后,就有大臣建议尊崇淑嫔崔氏,英祖以“私亲(指淑嫔崔氏)平日小心谨慎”为由婉拒。

因此淑嫔崔氏的地位一切照旧。不过,英祖还是在第二年为淑嫔崔氏盖了祠堂,并为其墓立了神道碑。然而在英祖二十年(1744年)以前,英祖还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对待淑嫔崔氏,他到淑嫔墓的祭拜也是偶尔为之。

英祖二十年(1744年)以后,由于现实政治的变化,英祖开始着手对母亲的尊崇,以此巩固王权。是年三月,决定将淑嫔庙定名为“毓祥”,墓定名为“昭宁”。

此后,英祖开始频繁前往毓祥庙和昭宁墓祭拜母亲。英祖二十九年(1753年),又将毓祥庙破格升为“毓祥宫”,昭宁墓升为“昭宁园”,并为淑嫔上了第一个谥号“和敬”。 [13]  英祖三十一年(1755年)加谥“徽德”。

英祖四十八年(1772年)加谥“安纯”,英祖五十二年(1776年)加谥“绥福”,淑嫔崔氏的全称就是“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崔氏”。因此,淑嫔崔氏成为朝鲜王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毓祥宫也是汉城七大宫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32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7
下一篇 2023-0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