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和蚂蚱的区别

qq语音没声音2023-02-07  23

蝗虫和蚂蚱的区别为类别不同和体型大小不同。

蚂蚱是整个昆虫纲直翅目椎尾亚目下所有昆虫的总称,在整个的椎尾亚目下又分为蝗总科、短角蝗总科又称蜢科、菱蝗总科又称蚱科、蚤蝼总科,所以蝗虫是蚂蚱的一类。蚂蚱有着细长的身体、发达的后肢,主要以植物为食,根据环境而定的体色。

蝗虫的体型较大,成年的蝗虫体型最长可达15厘米呈黄褐色。蚂蚱体型较小,体长大约在4厘米左右全身成黄绿色。蝗虫除了以青草、稻叶、麦叶、甘蔗、芦苇等草本植物的叶为食外,还以其他植物叶为食,喜欢生活在干旱炎热的地方。蚂蚱主要以嫩青草和水稻叶为食,喜欢生长在温度适宜,湿度高的地方。

生活习性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

1、蚂蚱身形比较小,蝗虫较大,蚱蜢另一种叫法是蚂蚱。简单的区别就是:尖头蚱蜢,圆头蝗虫。

2、蚂蚱:蚱蜢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雌虫较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音。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南方各省分布较多。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蚂蚱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蚂蚱,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3、蝗虫:蝗虫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体躯一般细长,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包有1层坚韧外骨骼。体色有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强大,适于跳跃。雌虫较大,身体末端具有短而弯曲的产卵器,以此凿土产卵。卵成块。不完全变态,若虫一般称为“蝻”。刚孵化出的若虫无翅,仅能跳跃,故俗称“跳蝻”,需经5次蜕皮逐渐发育成具有2对翅的成虫。若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食性相同,食量很大,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万余种,我国有300余种。蝗虫又称蚂蚌,现在养殖的大多为东亚飞蝗。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

1、蝗虫和蚂蚱没有区别,是同一种动物,主要分为飞蝗和土蝗两种。我国分布最广的是东亚飞蝗,也是引起蝗灾的主要害虫。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2、飞蝗食性很杂,最嗜食芦苇,稗草和红草等杂草。栽培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也喜食。发生缺乏食物时,也能危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农作物。飞蝗以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嫩茎和幼穗等植物地上的所有绿色部分。

3、成虫产卵前期较长,一般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产卵。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115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