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勤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勤奋练字的故事,第1张

王羲之勤奋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扩展资料

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王羲之对书法勤学苦练,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法的姿势。手指不停的画着字形,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被划破了。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还用手临空画字,竟画到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画?自家体,没啦!”

王羲之听到“体"字,忽然想到:是呀,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才是啊!于是他翻遍了所有的碑帖手迹,糅合百家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自成了一体,成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正因为王羲之不停地刻苦练字,天长日久练的腕力十足,写出字来笔锋带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净。他在木板上写的字,让木工拿去雕刻,木工课时发现木板上三分身的地方还渗透有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王羲之靠着勤奋练习写字的。

一、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字逸少,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楷、行、草、隶皆入神妙之境,其中草隶冠绝古今,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因王羲之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称誉他。王羲之的传世墨迹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和《上虞帖》等,其中《兰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二、王羲之勤奋练字

王羲之能被后人誉为“书圣”,是与他勤奋练习分不开的。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效法东汉草书大家张芝,勤奋练字。张芝为东汉酒泉人,善草书,时称“草圣”,家中的衣帛必先用来练字,然后才染色。

王羲之十七岁时把他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找来阅读,看熟了就练习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子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就连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有人求王羲之写一块匾,他就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字的墨渍竟然渗入到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这就是“入木三分”典故的由来。

王羲之能成为一代“书圣”,除了勤奋练习外,也与他博采众长有关。刚开始的时候,他跟从亲戚卫夫人学书,后来游历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等人的字迹,又去洛阳学习蔡邕所写的石经,后来又在他的堂弟那里见到张昶的《华岳碑》。

王羲之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既博采众长,又推陈出新,成就了一位世代崇敬的“书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11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7
下一篇 2023-0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