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属于广东省清远市。
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自始得英德之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至大元年(1308年)复降为州。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市),由清远市代管。
英德市面积5634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1996年,英德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英德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连江三大过境河流外,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6条。
英德土质较肥沃、气候较滋润,形成优质米、油料、甘蔗、蚕桑、茶叶、蔬菜、水果、笋竹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笋竹种植面积40万亩,被农村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之一。客家小吃颇具特色。
竹笋、豆腐、腐竹非常有名,竹笋爽香脆嫩、豆腐丝滑,享有广东水泥之乡、广东石灰岩溶洞之乡、中国英石之乡、“中国红茶、绿茶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誉。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英德市人口
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0万户,人口11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4万人,乡村人口84万人。常住人口98.98万人,比去年增加0.34万人,出生率13.15‰,死亡率7.1‰,自然增长率6.05‰,城镇比43.28%。
2019年,英德市境内少数民族成分有30个、常住人口9266人(含流动暂住)。
户籍少数民族成分有27个、人口8766人,占全市户籍人口0.74%,主要分布在石牯塘、横石塘、沙口、东华、横石水5个镇,主要聚居村(组)有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建制村),横石塘镇石门台村的南山、枕头坳、铜锣坪、老屋场瑶族村小组,沙口镇滑水山瑶族村小组,东华镇温塘山瑶族村小组和横石水镇唐皇山瑶族村小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英德市常住人口为941325人。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4230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978人,下降0.10%,年平均增长率为-0.0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英德市
英德市属于广东省。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英德市面积5634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英德是广东省清远市辖市,地处珠三角连接内地的交通咽喉地带,一方面紧邻湖南、江西,另一方面与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相隔不远,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重镇。
英德市气候特征简介。
英德处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根据广东省气象局对自然季节的划分方法,即以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称为冬季;稳定在22℃以上,称为夏季;稳定在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
英德是广东省下辖的县级市,由清远市管理。它位于英德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颍州升为英德府,从此得英德之名。袁媛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政府;大年元年(1308年)降为州。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英德郡改为英德郡。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市),由清远市代管。英德市[33]面积5634平方公里,是广东省最大的县级行政区。1996年,英德被命名为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20年10月,英德市下辖1个街道、23个镇。[24]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英德市常住人口为941325人。[32] 2021年,英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3.7亿元,同比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8.1%[37]。 英德水系除北江、茂江、练江三大过境河流外,还有16条支流,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形成了优质的水稻、油料、甘蔗、蚕桑、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竹笋种植面积40万亩,被国家农村农业部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之一。是广东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40]。客家小吃挺有特色的。竹笋、豆腐和腐竹非常有名。笋脆嫩,豆腐丝滑[1]。它们被誉为广东水泥之乡、广东溶洞、中国石英、中国红茶绿茶之乡、中国竹笋之乡。2018年11月,荣获“2018中国幸福百强县榜”[2]。202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县域经济发展400强报告》,英国、德国位列第301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