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第1张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 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 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 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4) 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 在经济方面,它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

2) 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

3) 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

4) 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

5)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

在苏联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士:“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根据高中教材整理)

1创建背景

A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B1925年12月联共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实施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完成,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农业集体化热潮

2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宪法》通过,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立。

3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农业集体化(特点 )

4成就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基础。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基本介绍: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就看百科吧,如果是高考,可以看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87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