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第1张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中国政府把穿青人归类为汉族的分支,定义为未识别民族。但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穿青人究竟是否属于汉族仍然有较大争议。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偏远山区里,也有一些住在县城。目前人口有67万左右,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未识别民族。大部分穿青人自认为是一个独立于汉族的民族,但并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目前穿青人的起源仍然有土著说和汉族分支说两种,很多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朱元璋派傅有德和沐英讨伐云南后驻留贵州垦戍的军人后代。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穿青人就开始就自己的民族归属而努力,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且他们的民俗与传统也确实与汉族有别。

扩展资料:

穿青人大多数集中于织金县和纳雍县,另一些生活在大方县、水城县、关岭县、清镇市、普定县、六枝(特区)县。 彝族称穿青族为Sher tu或Sher feizu,意思是“白皮肤的汉人”或是“吃蛇的汉人”,另有一些当地人称穿青族人为“大脚板”、“大袖子”。

穿青族将自己看作是特别的部族,尽管他们说汉语,从历史上来看他们属于汉族,但是政府将他们列入“未识别的民族”。穿青人以猴为图腾崇拜。祭祀“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至今还保持五显坛的信仰。

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穿青族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

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

扩展资料

“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

现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

以前,穿青人妇女区别于汉族妇女的标志是没有裹脚,她们喜欢穿细耳草鞋和三节衣,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是指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两色的布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上去如三节连成。

最能体现穿青人文化的,除了他们标志性的衣服,还有独特的傩戏。穿青人傩戏是他们在“庆赛五显坛”的祭祀仪式中由掌坛法师和傩坛班子艺人穿插表演的傩仪戏剧和舞蹈。穿青人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

参考资料:人民网-穿青人不是一个民族 只是一个成员共同体

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扩展资料

穿青人的习俗

1、服饰

穿青人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2、婚俗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

3、信仰

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86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