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经济

明朝的经济,第1张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 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因西学东渐使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侵略,哲学家开始更多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晚明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导致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

明代书院的自由探讨辩论学风,是当时最开明进步的学术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国书院里,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视学阀为耻,将以权力压制民意视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权倾朝野的大首辅也不例外。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明前期,元代以来绚丽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大家”崛起。他们广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诸派之长,形成了各具特殊风格的绘画艺术,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万历年,吴门画家张宏开启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明画录》记载)。明末还有人物画家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花鸟画家陈淳等。

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代对外交往活跃,郑和先后七次率大型船队下西洋,行迹遍及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明代科技文化在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背景下,较之唐宋成就较少。思想家李贽、王守仁等人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文学作品产生了《牡丹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著名作品。同时出现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说集及长篇通俗小说《金瓶梅》。科技著作则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流传于世。明成祖倡导编著成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朝、大唐以及汉朝都是汉人王朝,但这中间区别还是很大的,毕竟建立者不一样,几个朝代又间隔了这么多年,客观环境等等都不太一样,不能要求所有王朝都是如此。相比下,应该说各有优势,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单纯的从经济这个角度看,明朝的经济的确比大唐和汉朝差了不少,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一明朝农业立国,坚持农业税收为主。

古代是小农经济时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可是在王朝的发展中,又是有变化的。而明朝坚持朱元璋的祖训,这是非常可怕的。明朝农业立国没有问题,坚持农业税为主,也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不与时俱进,始终如此。要知道,农业创造的财富很有限,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甚至吃饱饭都是问题。再加上很多特权集团不交税,甚至中饱私囊,那么收上来的钱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明朝的财政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甚至到了后期需要官员捐钱了。

相比较之下,不管是汉朝还是唐朝,除了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税收也还可以,至少比较灵活。可明朝始终以农业税收为主,给人的感觉就是没钱。

第二其实明朝经济不错,只不过消耗太大。

如果从客观的经济发展来看,明朝远强于汉朝和唐朝。随着时间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升,早已不是汉朝和唐朝可比了。毕竟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明朝的很多科技水平绝对不是唐朝可比的。从经济总量来看,明朝也不弱于唐朝,更不是汉朝可比。可给人的感觉就是明朝没有钱,一个原因是明朝消耗过大。比如明朝的宗室集团,这是一个随着明朝二百多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却没有任何付出的集团,典型的蛀虫,朝廷每年在这上面的付出太大了。

相比之下,汉朝和唐朝都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即便是消耗,也是正常的消耗,这个都有,不管是天灾,还是官员的工资等等,甚至偶有的战争,每个朝代都会有的。可唯独大明有这么一比本来不该有的开支。

第三明朝重农抑商,搞海禁,不喜欢交流。

明太祖朱元璋极为厌恶商人,他想建立的,是一个淳朴的农村社会,商人在这个社会地位较低,加之一直奉行明初的海禁政策,以至于大明的商人发展始终在压抑下进行,商税大大减少。

相比之下,汉朝和大唐虽然也是重农抑商,但程度远不及明朝的严格和残酷。汉朝有丝绸之路,大唐的海外贸易发展的也很好,也喜欢和外国交流,这也就有了遣唐使等等。所以,这就使得汉朝和大唐其他产业不至于比农业发展多么的落后,甚至有点齐头并进的意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83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